落地生花,成就不朽传奇
文/一米阳光
说起“丁龙”这个名字,或许没有几个中国人听说过。因为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一个贫穷的中国劳工,竟然是哥伦比亚大学——这座世界知名学府中文系的创始人。
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学院,有一个名为“丁龙汉学讲座教授”的荣誉头衔,这是世界汉学者的最高荣誉。这一头衔用“丁龙”命名,可见这丁龙绝非等闲之辈。
那么,这丁龙究竟是何许人也?据文献记载,丁龙是1857年出生于广东台山,清末时期被人当作“猪仔”卖到了美国。

19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进一步开发西部,如火如荼地展开贯穿整个北美大陆、全长3000多公里的太平洋铁路建设,并且因这一宏伟建设成就了现代美国的运输大动脉。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铁路修建工作的主力军竟然是华人劳工,这一情况也深刻反映了当年中国底层民众的悲惨求生环境。
清代末年,国家处于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不少民众被迫选择逃亡海外求生,更多的人是被卖往海外做苦工的。本文中的丁龙便是其中一员,他们有一个卑微的称号——“猪仔”。

漂洋过海依旧难逃被奴役的厄运,不少“猪仔”没等抵达美国就不幸颠簸而死,即便参与到太平洋铁路修建,高强度、高风险之下,无数华工也只能落得惨死他乡的结局。
即便如此,丁龙依旧成了他们中间最为特殊的一个,最重要的是,他竟然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刚到美国,丁龙和众多的华人一样都沦为了普通华工,在为美国修建加州铁路。19世纪70年代,他被美国富商卡本蒂埃看中,入选为富商的仆人。

卡本蒂埃,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起初是一名律师,后来发现金矿,成为美国淘金者的其中一员,并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他更是成立了加州银行,为城市修建了学校、码头、船坞等众多的基础设施,是美国加州首屈一指的大人物。甚至有人说,加州的奥克兰市都是卡本蒂埃一手建造起来的。
卡本蒂埃在自己的企业和家中雇佣了一批华工。在同华人接触中,他发现了有些华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克己要强的优秀品质。丁龙便是其中之一,他只受过一些起码的教育,略能读书写字,且谨遵孔夫子的教诲。大约在19世纪50年代,他开始跟随卡本蒂埃,成了他的私人管家,为他做饭并打理日常事务。卡本蒂埃日理万机,繁忙不堪,有时难免脾气暴躁。一次,因为一些烦琐的小事而大发雷霆,所有的仆人都离他而去。唯有忠厚善良的丁龙留了下来,并以自己的忠诚一直追随在卡本蒂埃身边,并向他传播了古老的中国文化,让他知道,在世界的东方,两千多年前有个孔夫子。

1889年,卡本蒂埃离开加州返回纽约,丁龙跟随他来到了纽约。卡本蒂埃向丁龙许愿,要为他做一件事。这时候,丁龙就向卡本蒂埃提出了久藏于心的愿望,那就是要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里,建立一个汉学系,要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中国和了解东方文明。并决定为此捐出自己毕生积蓄——1.2万美元,那是他来到美国26年的全部家当。因为在他看来,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为促进中美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尽一点绵薄之力,也是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丁龙出身卑微,却生性高贵。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作为商人的卡本蒂埃先生四处斡旋,极力向政府和学院方推荐丁龙的为人,给予丁龙极为高尚的评价,并克服重重阻力,几乎倾其所有来捐资协助丁龙共同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即今天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创系伊始,哥伦比亚大学就极为郑重其事,派出了哥伦比亚大学最优秀的教授去欧洲搜罗人选,其中最直接参与其事的就是后来被奉为“当代文化人类学之父”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巨匠弗兰兹·博厄斯(FranzBoas)教授。哥大校长直接托付这位著名的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慕尼黑为筹建汉学系遴选“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人选。博厄斯和其他教授选中了世界汉学巨擘德国人夏德(此人后来为胡适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此前,他们荐举了剑桥大学汉学教授吉尔斯来哥大做“中国与中国人”系列讲座,以启动汉学系建系进程。系列讲座后来出版,代表了当时学界的最高水平。
目前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丁龙的那封捐款信。信的内容为:纽约,1901年6月28日。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先生:谨此奉上一万二千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您恭顺的 Dean Lung,“一个中国人”

在信上,他没有注明自己的名字,只是用“一个中国人”代表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心愿,他的这一做法无疑是伟大的。
因为当时美国的排华政策,丁龙一直没能申请到在美国的永久居住权。丁龙甚为思念在国内的年迈父母及亲人,1906年,他不得已返回中国。此后,丁龙再没有去过美国。而且,也是从那一刻起,他藏匿了一切消息,仿佛人间蒸发一样。
卡本蒂埃在丁龙走后,一直捐赠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先后捐出了37.5万美元,完成了丁龙的梦想。卡本蒂埃晚年还来到丁龙的故乡寻找丁龙,结果没有找到丁龙的下落,卡本蒂埃于是向广州博济医学堂捐款2.5万美元。

2004年,哥伦比亚大学庆祝建校250年的时候,曾开展过一次寻找“丁龙的活动”。到了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更是向全球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只为找到100年前的丁龙。
最终,在央视的帮助下,在南非华人学者陈家基的努力下,丁龙终于被找到。原来丁龙原名叫马万昌,去美国后改名为马进隆。由于台山话“进隆”和“丁龙”差不多,所以后来都称呼他为“丁龙”。
丁龙回国后,在自己的家乡添置房产土地,生活其乐融融。日本侵华时期,遭受重大损失,家道中落。丁龙于1936年去世,走完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丁龙被西方人视为“孔圣人”再世,认为他是一个堪比圣人的人。这个评价也许过高,但在传播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上,他是不折不扣的第一人。一百多年过去了,丁龙的画像仍在哥伦比亚大学,丁龙讲座仍在继续,美国人没有忘记丁龙,还在怀念着这个普通的中国人……
丁龙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年,最后落叶归根,返回故里。虽然没有把自己留在美国,但他的事迹却在那里深深扎下了根,且早已开枝散叶。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西方,乃至整个世界。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丁龙,不愧是龙的传人。他为所有中国人树立了标杆,不卑不亢,不盲目崇洋,无论走到哪里都闪闪发光。惟其如此,最终才为自己留下生前身后名。不负自己的国,对得起自己的根,因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有关资料来自于网络)
2024 . 03 . 16 夜
(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