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理光头
刘景生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在这天都会去理发,寓意美好希望龙抬头,不由让我想起人生第一次理光头的往事。
小时候,也就是说不记事的时光吧,不清楚理没理过光头,可以说当兵前没理过光头。可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理光头的时间,那是1981年6月考入石家庄陆军学校的时候。
入学后,我们这些学员们陆续报道齐,我被分在一大队六中队三区队七班,我们区队长周海洪,班长是陈运乐,我任该班副班长。报道后的前几天首先就是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其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所有学员都要理发,把头发理短,理成寸法,按我们甄裕恒队长的要求就是,额头前面手掌平伸进去,不能漏头发,帽子戴上,帽子沿下不能看到头发,晚上大教室点名时检查,每个班发了一把理发用工具——推子(不是现在的电推子而是老式手动的)。
这一天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要过去,可是理发的任务还没大的进展,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说主动理发,其实,那年我们已入伍不到两年,老兵都知道怎么给新兵理发的,可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时,区队长着急、班长着急连续不断吆喝着、连续不断的催。区队长各班转悠着看到理发的现状,很快就要晚饭,时间不等人,急忙又召开班长、副班长会议,强调必须在晚点名前完成理发的任务,区队长说:什么寸法、短发统统不要,太麻烦,从我开始一律理成光头。然后,各班迅速将此要求传达到每个学员,大家仍是你看我我看你,嘟嘟囔囔,发着牢骚,班长只好学着区队长的样子,从“头”开始以身作则,班长理完,我紧接着理,一个、两个、三个..........,不多时全班十二名学员全部理完,我主“刀”了第一次全班理光头发。
“嘟嘟.........”一声声急促的哨子吹响,四楼大教室点名的时间到了,虽然那个时间比较炎热,大家仍然戴着帽子、穿着军装,整齐的坐在大教室,等待队长的训话。讲评到理发的问题时,指出有些区队动作缓慢以及存在的其他问题,并一声令下“脱帽”,我们三区队从前往后齐刷刷地36人全部是光头,“光”亮耀人,全队学员看到此景哄然大笑,就这,着实让队长把我们三区队表扬了一番。
理光头这事吧,虽然心里别扭,但时间一长,看着看着也顺眼了也就无所谓了。可以想象,大家都成了光头的样子,渐渐地大家都习惯了。那时候,学员之间玩笑时就冷不丁地彼此摸摸光头,或是同学在前面走,突然从后面一个冲锋过去,一挑帽子轻易地就掉地上了或者被风刮掉。
理光头的第二天,恰逢我父亲和他的同事去南方出差回来路过石家庄,知道我刚入学,没打招呼就来学校看我了,生怕他们看到我的光头,多丢人啊,十八下里不愿见他们,后来跟他们在一起吃饭时还戴着帽子,不时的解释,父亲和他的同事听后也是掩不住地笑了起来,我脸红得都不好意思,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忘了谁给我理的了,这时就想回去真想报复下!
在校期间因为理发,练的还成手了。每到理发时总有同学们来找我理发,理的好看一些,有时一天下来也闲不着。后来转业回到家,凭着在军校练就的理发手艺,儿子的理发也被我承包到初中毕业。孩子大了要好了,再者理发推子不好使,时不时的夹头发,儿子哭喊着再也不让我理了。今天看到家里的这把老推子,想起了第一次理光头的往事,部队和学校是一个大熔炉,炼就的“八大员”的全能素质(部队的“八大员”通常指的是炊事员、卫生员、饲养员、警卫员、司号员、公务员、理发员、驾驶员),可以说,凡是在部队锻炼出来的,什么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炒菜做饭等都是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都是在军校和部队给锻炼得杠杠的。从精神到身体,从思想到毅力,都能改变。特别是军校三年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艰苦生活的磨炼,提高了我们的身体素质和军事素质,培养了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无所畏惧的作风,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指挥员,并且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我们忘不了生命里那一段军校生活,忘不了那几年里,队长及对领导、区队长教会我们的严谨、服从、吃苦和坚守……

作者简介:刘景生,聊城市茌平区摄影家协会会员、集邮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是《齐鲁集邮》《黄河集邮》和《运河集邮》会员,爱好读书、摄影、集邮收藏和公益活动,喜欢文字,闲时写写小品文记录生活,发现美好传播正能量,文章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