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光阴镌刻坚守
刘景生
去年年底,我获得了在法院工作满三十年工作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荣誉天平奖章”及证书,同时我也光荣的退休了。法院工作30载见证了其间的沧桑变化,曾经的落魄和萧条,如今的活力和强盛。没有什么言语可以形容这沧桑巨变,只有与它同行的那份经历让我明白,变化是在这三十年间悄然改变。只有回过头,才会发现原来走过的足迹如此清晰、如此坚定,又如此让人觉得值得感叹万千。
1992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分配至人民法院工作,而立之年,褪下戎装,逐梦法台。在四个基层法庭先后任职过书记员、助审员、副庭长和庭长职务,时间跨度十三个年头。那时的法庭条件,房屋低矮简陋,设施简单陈旧,除去几间平房办公室外,无一件电气设备,下乡办案全靠骑自行车,法庭也没有食堂,干警就餐只能在驻地乡镇搭伙蹭饭。审理案件类型大多是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相对较少。审判方式也比较单一,常常靠传统习惯办案。开庭审案与办公混杂在一起,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地窖,典型的审判无庭、办公无房、办案无车。一直到1997年规范化中心庭成立后,各法庭开始有了一定建筑面积的标准化法庭,开始有了微机室、档案室、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均配备警车、直拨电话、手机、微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和办公设备,执法条件和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在法庭工作13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夫妻不和、邻里纠纷这些寻常小事,在法庭工作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们在田间地头为农忙的农民调解过民事纠纷,在学校的操场上上过法治课,也曾在村间现场开庭,在这里,我认识了工作在最基层却乐于奉献的可敬的同事,也认识了最朴实善良的群众,这种收获是任何书本上都得不到的,这段时间所锻炼出来的能力使我终身受益,难以忘怀。
2006年5月,我从基层人民法庭调到法院研究室专职从事宣传信息调研工作,笔耕不辍写华章,成为司法宣传的“笔杆子”,将一个个法院工作亮点、典型经验推向全省乃至全国,连续多年在全市法院研究室工作中名列前茅,曾荣获全省法院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为法院的文化建设和获评全国优秀法院作出积极贡献。在研究室这个岗位上我连续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所在的研究室也被荣记集体三等功。回望过去,办公室里彻夜难眠的灯光,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卷宗,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身影,同事们办案中的默契,难以忘怀;那些有欢笑、有泪光、一起走过的日子、在同甘共苦中结下的友情,难以忘怀;对这份职业荣光的执着追求,难以忘怀。
时光荏苒,法院工作三十年,从审理案件数量到审判方式的改革,从硬件基础设施到办公办案条件的改善,案件数量从那时的全院每年审理案件几百件左右,到现在万件以上;从曾经的低矮的旧平房,到如今的高楼耸立;从过去骑自行车、手工记录办案,到现在的数十台警车助力、全电脑智能化办案;开庭审理案件从过去的不讲究仪式、不计较地点、按习惯办案,到如今庭审在数字高清科技法庭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网络庭审直播,无纸化办公;执行指挥中心办公、办案条件也极大改善,网上查、扣、冻、划、拍全覆盖;诉讼服务大厅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扩充诉讼服务覆盖范围,拓展服务功能,打造“全域诉服”新机制。配置了立案终端、智能云柜等智慧设备,在业务办理、诉调对接、网上立案等方面,实现了多渠道、综合性、“一站式”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司法需求。随着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智慧法院”、“在线诉讼”、“云审判”,这些过去不能想、不敢想的新名词,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以往提交诉状、证据交换、开庭审理等面对面进行的司法活动,现在利用互联网,虽远隔千山万水也能便利完成。司法大数据资源,极大提高了司法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为审判工作提供了高效的智能辅助支持,也必将推动审判执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三十年光阴作证,我用青春诠释着对法院的崇拜和热忱,用行动宣扬着对法官事业的热爱和坚守,用初心守护者司法的公平和正义,用忠诚守护者法律的尊严。始于初心,成于坚守,这枚天平奖章是对我青春年华最珍贵的嘉奖。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而立之年,艰辛求索,只为让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能够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田间地头留下过我们开庭的身影; 烈日当头,滴下了我们坚毅的汗水; 崎岖的乡间路,留下了我们追求司法公正的脚步。
仰望天平,那里有我的初心和梦想;守护天平,用毕生精力捍卫法律的尊严,我始终无怨无悔!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从毛头小伙到年近花甲,改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对法治事业的坚守,我把青春留在岁月深处,却依然把法治梦想捧在手心。

作者简介:刘景生,聊城市茌平区摄影家协会会员、集邮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是《齐鲁集邮》、《黄河集邮》和《运河集邮》会员,爱好读书、摄影、集邮收藏和公益活动,喜欢文字,闲时写写小品文记录生活,发现美好传播正能量,文章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