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色 抒 怀
——黑龙江冰雪文化巡礼(5)
龚 强
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明是由民族大家庭中各个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既具有统一的民族性特质,还呈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化存在。
黑龙江流域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在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凝重悠远的少数民族历史;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民俗,构成了厚重、丰富、绮qǐ丽的黑龙江人文资源。
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出了珍贵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内涵深邃,内容丰富,魅力无限,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宝库。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兄弟,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惊叹与折服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贡献在于:以其民族兴盛,统一中原,推动了中华文明发展;中西并蓄,包容开放,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艰辛创业,甘于奉献,促进了中华文明进步。
除了汉民族之外,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华大地的时间是最长的。黑龙江是北魏、辽、金、元、清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是有贡献的。以清为例,在确定祖国历史疆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方面所建立的功勋是值得肯定的。千百年来,在这块黑土地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习俗和风情,是养育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精神食粮;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反映黑龙江少数民族各个朝代的历史、演变、兴衰的重要依据,遍布黑龙江大地的遗迹、遗址是黑龙江少数民族创造历史与辉煌的有力见证。
与长江、黄河并驾齐驱的我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横卧于祖国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上,她平静地孕育了生命,无私地孕育了万物,充满激情地孕育了黑土先民。广阔无垠的黑土地,成就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萨满文化,冰雪文化等多元文化。而今,冰雪文化衍生成为其突出代表。黑龙江流域这块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赫哲族等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多少年来,他们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共同书写并传承着一部悠久而辉煌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史。
满族 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是靺鞨人的后裔,女真人的后代,黑龙江地区是今天满族的肇兴之地。满族,这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木兰秋狝(显)、围场打猎,武备躬耕,崇尚骑射。在满族乡村,生了男孩就一定要挂一张弓,以期望他长大后成为优秀的射手。满族妇女的旗袍,作为中华民族最具魅力的服饰,充分展示了东方女子窈窕婀娜的身材和优美动人的曲线,如今,这种含而不露的美艳盛装已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尤其是在巴黎世界服装展览会上一枝独秀,令世人称奇,它蕴育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融合。满族人禁忌杀狗、食狗肉和带狗皮帽子,相传是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狗相救后定下的规矩,他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果人类连自己的朋友都吃,还会有朋友吗”。虽是相传,却是美丽的传说。满族还禁忌打乌鸦,据说也是老罕王因其曾经救主而下的旨意。满族人有许多传统的娱乐文化。正月里,闹新春,青年男女喜欢扭秧歌。如今,秧歌已经在全国流行,不能不说是古代时尚于现代流行的典范。每逢正月十五,人们成群结队观赏冰灯也是满族习俗。现在每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举行冰雪节和大型冰灯游园会,就是从满族人那里沿袭而来的。如今,那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冰灯无声地透析出满族人的智慧,真实地映衬出满族人的浪漫情怀。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个民族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历史功绩主要是:以传奇般的弓弩射骑实现和巩固了多民族祖国的统一;确定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平定叛乱,抵御外侮,保卫边疆;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所作为,并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民族,满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兄弟的共同财富。透过满族文化可以看到满族人民活跃开拓的思想,率真豪迈的性格和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满族积极学习,努力进取,博采众长,开放务实,坚韧不拔、励精图治的精神和品格,时至今日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鄂伦春族 在旧中国,千百年来一直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人靠“一马一枪闯山林”,过着漂泊、动荡、朝不保夕的游猎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在崇山峻岭上、在极其复杂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如同“野人”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痕迹,他们喝马血、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生活条件十分简陋。鄂伦春人禁忌很多,对猛兽不能直呼其名,猎到熊,还为其举行仪式。他们相信野兽的肩胛骨有预知的本领,因此,在出猎前不告诉他人去向何方。狩猎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大雪封山,在人迹罕见大小兴安岭,他们判认方向的能力,分析野兽行踪的能力,恶劣自然环境下自我救助的能力令人惊叹不已。他们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对林海有着独特的解读,他们对雪原有着别样的情怀。鄂伦春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猎归来或逢节日,都要歌舞狂欢、在雪地上模仿动物和飞禽,在冰坡上表演快速溜降,在白雪皑皑的山坳里,吃烤肉、喝烧酒……,无不显示出豪放粗犷、刚毅勇敢的民族个性。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以捕鱼为生,在江面上,到处可以看到赫哲族的身影,长期高寒地区的生活,练就了他们冰下捕鱼的绝技。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在冰下捕鱼,堪称天下一绝。他们踩着江面上厚厚的积雪,高举冰穿,打出冰洞,下上鱼饵,接下来,1000多米长的大拉网,在说说唱唱中便下到了近两米厚的冰层下,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早在下网前就观好鱼群,布网准确及时。打洞时欢歌笑语,下网是悄无声息,一网上来可获成千上万斤鱼。这其中不乏名贵的鲟鱼江鲫。较之独钓寒江雪那份幽静恬适更具韵味,远比垂钓半晌才见鱼潇洒自在不知多少倍。旧时的赫哲人日常吃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夏秋用桦皮船,那是真正的一叶扁piān]舟,而冬季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所以黑龙江自古就有,为传递信息设置的“狗站”。时至今日,雪橇仍是赫哲族的孩子们冬天野外打柴、上江垂钓、在冰天雪地之中玩耍的好工具。如今狗拉爬犁已被搬到冰雪旅游的活动中,在皑皑白雪的世界中,十几只毛茸茸的小狗拉着长长的雪橇奔跑其中,那份乐趣无以言表,仿佛置身于冰雪的童话世界。
蒙古族 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如果说黑龙江的版图像一匹奔腾骏马,他就居住在那温暖的骏马腹部;如果说黑龙江的版图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他就居住在天鹅项下那美丽的前胸。这里土地辽阔,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湖泊成片,水草丰美,宜人宜牧,是放牧农耕的好地方。白云、蓝天、鲜花、草地、牛羊、乳汁、骏马、牧民。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古朴的草原民风,豪放的牧民性格,传统的毡房民居、独特的饮食文化、浓郁民风的体育运动、构成了杜尔伯特草原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线。每逢隆冬,雪掩青草,茫茫草原上马头琴的弦音荡气回肠,高亢苍远的颂歌唱出了蒙古族人民的好客;毡房里悠扬动听的长调传颂着千年草原的赞美诗;魅力无限的“呼麦”尽展草原歌唱艺术的风采。每当金秋时节,草原上牛羊肥壮,流金淌银的时候,杜尔伯特举行传统的“那达慕”大会,那摔跤、赛马、角力、叼羊,草原男儿竞技较量,尽展强健的体魄,聪明才智和飒爽英姿。
朝鲜族 朝鲜族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7世纪末,朝鲜族开始从邻国朝鲜陆续零星迁入。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东北境内。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民族。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至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集安已有朝鲜族农户千余人。光绪七年(1881年),延边地区已有朝鲜族人口万余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大批破产农民迁入我国东北,至1940年,东北朝鲜族人口达1212000人。至此,朝鲜族人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分布过程基本完成。朝鲜族,现有人口1923361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是国内15个人口逾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有1868377人,其中吉林省有1183567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61.5%;黑龙江省有454091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23.6%;辽宁省230719人,占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饮食和服饰都有独特的民族习俗,朝鲜族非常讲究礼貌和礼节。朝鲜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无论大人、孩子,即便是老人,见到老师都要称呼“老师”,并向老师行礼。朝鲜族历来尊崇“宁肯吃野菜树皮,也要让子女就学”的传统。朝鲜族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群体互助的精神,并已经升华成为优良的群体意识。智慧勤劳的朝鲜族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在东北大地开拓荒野,修筑河坝,引水灌溉,种植水稻。每年农历的三、四月间,男女老幼,起早贪黑,打着赤脚,光着脊梁,在早春冰冷的水田里,挥锹舞镐,修筑水渠,打池埂子,翻地耙平,深翻细耕,育种插秧。他们还采摘人参(以后才是人工栽培人参),在村边地头种制黄烟等经济作物。劳动之余,他们或钻研,或学习,或娱乐,或休息……,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民风,创造了朝鲜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黑龙江冰雪文化,为黑龙江的地域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民俗浓郁,民风朴实,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驾驭林海之舟——驯鹿的鄂温克人为黑龙江冰雪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鄂温克族是世居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但现在人口少而分布广,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区,地处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人。鄂温克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凭着他们的勇敢、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风情和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积累升华了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这其中有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既生动感人,又寓意深刻。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歌颂美好,张扬正义、讴歌英雄,鞭笞chī邪恶,传播知识、教育后代,反映现实生活。它在内涵丰富的黑龙江冰雪文化中与众不同,光彩夺目,在色彩斑斓的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也熠熠生辉,独领风骚。鄂温克族善于歌唱,尤其是民歌优美动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风格独特。最突出的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豪放、善良、质朴的性格。鄂温克人把唱歌称为“扎恩达勒”。鄂温克族的歌曲曲调悠扬婉转,自由舒缓流畅,便于抒发情感,多在劳动之中或忙后休闲之时、怀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时、表现风俗礼仪之时演唱。演唱时多用一个曲调,在不同的场合填上不同的词。这样既旋律性强,又有场景氛围,非常动听。鄂温克族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主要有桦树皮器皿、刺绣、雕刻、绘画等。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的“撮罗子”、篱笆等也都离不开桦树皮。除此之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如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他们吸收借鉴了其他兄弟民族的艺术精华,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美观,而且耐用,特别是用桦皮作原料制成禽兽形状的儿童玩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制作技艺堪称一绝。在桦树皮上面刻、镂lòu、绘的图案有几何纹、花草纹、飞禽纹、动物纹等,表现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鄂温克族的剪纸艺术构思奇妙,线条清晰,层次分明,构图新颖,多以动物或植物为体裁,表现出了厚重、粗狂、淳朴的自然美。
富饶而美丽的黑龙江大地哺育了鄂温克族儿女,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拼搏奋斗。多少年来,鄂温克族人民在曲折的历史长河中迈着坚实的脚步前进着。如今,这个质朴,坚强,充满个性与魅力的古老民族,正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全新的理念,描绘着新的,更加灿烂的明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