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增,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作家。在退休消闲之际,依旧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将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和难忘经历倾注于笔端,写成《流金岁月》,以飨读者。
【新视野文学】受岩波老师委托,从即日起连续刊载岩增老师的《流金岁月》,每日更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阅读精彩,感谢您的热情关注!

【作者简介】岩增,原名李岩增,天津第十中学及新疆大学本科函授毕业,擅长书画、写作,历任新疆建工集团组织处长,党委工作部长,《中国西部建设报》社社长等职务。


流 金 岁 月
——三线建设回眸之四:哈密,难以忘怀(下)
作者 岩 增
哈密当年的大风真是太吓人了!大风刮沒了两名工人!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工区,连公司领导也惊动了!立即组织人员去找!工区马上组织了几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分队,各由一名领导带队打着手电开始在通往电厂的各条道路和戈壁滩上展开了搜寻,在戈壁滩上不放过每一个土坑和坎尔井,一夜沒有结果。天亮后立即报告了公安局,而单位换了一批人继续寻找,大家都着急得不行,他们在哪呀?

上午终于有了消息:有位老乡赶着毛驴车到工区报信,原来这两名工人在大风中手拉手艰难地往住地走,但终顶不住強劲的风暴,他们被刮到了西河坝,滚的滿身泥水,被当地老乡发现救起带到家中,又是给喝热糖水,又是帮助他们洗澡,老乡把自己的干净衣服给他们换上,还把他们的衣服洗干净。因为过分疲劳俩人都瘫倒在床上了。单位立即派人派车接回了他们,从此这位老乡也成了单位的座上宾,与干部职工建立了亲密关系。

雅玛苏铁矿是国家当时开采的重要铁矿,含铁量高,但含硫量也高,都是露天开采,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坑。因此有利也有弊。有铁路专线拉运矿石,但当年沒有公路,汽车在戈壁滩上来往走得多了便成了路。我有次随送建筑材料的汽车去过矿上,在戈壁滩上就是沿着汽车走过的线路行驶。矿山及附近的山头寸草不生,光秃秃的,褐红色的一个个山头延绵几十里。我们还路过一片魔鬼城,典型的雅丹地貌,风景很美,但大风刮起的声音恐怖吓人,开车赶紧驶出去。

哈密电厂扩建也是重点工程,王玉柱砼组还创造了奇迹!新建的冷却塔都是由一块块预制好的混凝土构件拼装建成,每一块按设计都有严格的尺寸要求和质量要求,生产每一块构件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验收,他们组竞然创造了上万块构件,件件优质,沒有一块不合格品!王玉柱也被评为单位的劳动模范,受到表彰。

那年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是十分高涨的,我们每星期日早晨都要义务劳动。干的最多的是把我们厂加工好的钢筋送到电厂工地,我们厂离电厂工地直线距离有一公里多,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抬一根或两根钢筋走出工厂,穿过戈壁滩取最近的路抬过去。戈壁滩上沒有路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特别骆驼刺这种草划得大腿都是血绺子,后来人们都改穿厚裤子,并先派人把沿途骆驼刺全部砍掉清理干净,这才沒有了对人们的伤害。

那时星期天到哈密街上转一转也是快乐的事。从我们厂子去哈密镇里如走大路要走好几公里,路边也沒有树遮荫,特别在夏天晒得难受。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从西河埧穿行就舒服多了。西河坝延伸数里,从里面穿行可直达镇里。西河埧古树参天,在许多大树根部冒出甘甜的泉水,众多甘泉形成了永不断流的溪水滋养着密林,也养育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百姓。后来这里开辟成了公园,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们这些学徒工都喜欢穿上新的劳动布的工作服跟随师傅们上街,自己有时沒有可买的东西,就是看热闹和帮着师傅们提着买的各种日用品和水果等,边走边吃,有时到宿舍了水果也吃完了。

那些年真是快乐得很。一九七三年许多军工项目下马或转产,公司分佈在各城市的施工队伍开始整体搬迁到乌鲁木齐市,从此企业开始参与正常的城市建设,这也标志着支援三线建设的提法告一段落,或者是国家开始进入新的建设时期。
(图片源于网络)



【新视野文学】编辑部
荣誉顾问:寇琦(Ruby)(加拿大)
龚如仲(Ralph)(美国)
荣誉社长:寇琦(Ruby)(加拿大)
涓子(美国)
总 编:一米阳光(中国)
编 委:颜如玉(加拿大)
何丽娟(中国)
一米阳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