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增,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作家。在退休消闲之际,依旧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将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和难忘经历倾注于笔端,写成《流金岁月》,以飨读者。
【新视野文学】受岩波老师委托,从即日起连续刊载岩增老师的《流金岁月》,每日更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阅读精彩,感谢您的热情关注!

【作者简介】岩增,原名李岩增,天津第十中学及新疆大学本科函授毕业,擅长书画、写作,历任新疆建工集团组织处长,党委工作部长,《中国西部建设报》社社长等职务。


流 金 岁 月
——三线建设回眸之三:哈密,难以忘怀(上)
作者 岩增
哈密,这个中国西北重镇,历史上絲绸之路上的明珠,自古以来令多少文人雅士所向往和赞颂。
如今我们也踏上了这片土地。当年的哈密城是镇、县政府、地区专署所在地,全专区大约有二十万人口,哈密城有八万左右人口。1965年夏季,听说一下子有三,四千人的大企业从内地大城市来哈密,许多老百姓都震惊了,也非常兴奋,纷纷奔走相告:咱哈密要搞大建设了!

这么多人住在哪?还真有现成的大量住宅房屋,这就是当地政府敢于接纳的原因:哈密钢铁厂于一九六二年下马,人员早以输散,留下了大批的办公室和住宅都空置着,而且比较集中地分成四五块地方,相隔不远,并还有现成的车间厂房空置着,这些房屋还基本完好,只要维俢一下就能使用。一九六五年四、五月第一批进疆人员就是统筹规划并负责维修的人员。而在我们进疆首批人员沒到之前,当地政府己经安排当地建筑企业派出大量工人抢修出部分房屋供首批进疆人员居住和办公。物资部门也筹备了大批木材、玻璃等建筑材料为修复房屋做好了准备。因此当我们被安排到工作单位和住所时,都是修复好的房屋了。
新疆二建参加三线建设的任务是什么呢?在动员援疆建设大会和到达新疆后已多次明确了:一是参加军工建设,二是参加大中型工矿企业建设,三是参与当地民用建筑任务。三千七百多人被分成几大块:哈密做为公司机关、机械站、一工区(相当于现在的分公司)的一队和二队、汽车队、综合铁木加工厂的驻地;库尔勒:二工区驻地;马兰基地:三工区精选的八百人进驻;库车:一工区三队和三工区编余人员整编为一工区驻库车施工队伍。哈密做为公司所有进疆单位和人员的中转枢纽,紧张而有序地展开着各项工作。 我被正式分配到哈密一工区综合铁木加工厂粗木车间机械维修学徒,从此在哈密整整工作了八年!

在哈密的施工队伍先后参与了多项军用机场、营房和矿山等工程建设,那时工程名称都用编号代表,如雅玛苏铁矿称8533工程,哈密机场称8025工程等等。对外也是保密的。
在哈密也开始了我青春的新生活。哈密是瓜果之乡,一点不假:大黄杏、西瓜、哈密瓜、葡萄、桃子、大枣等等都非常有名,而且在当年都非常便宜。我们刚到哈密时节已是杏子成熟摘取的尾声了,但仍尝到了哈密杏子的甜蜜。每天都有汉族和维吾尔族老乡用毛驴车拉着杏子到工区驻地和家属院去售卖。在车旁花一角钱随便吃,但不能拿走。一角钱可以买多半洗脸盆端回去,那几年真正太便宜了!也真有人贪吃,花一角钱吃的肚子痛结果害的自己拉肚子,被大家笑话。当地城乡老百姓家家都有大院子,自家种各种果树,自己根本吃不完,多余的就换几个钱花。

哈密的气候干燥少雨,中午睡完午觉口干舌燥,我多次鼻子流鼻血,找医生看告诉我就是气候干燥造成的,让我多喝水,不用吃药,流鼻血时用冷水激一激,用药棉堵上一会就不流了。哈密每到四月末五月初进入风季,人们第一次见到如此恐怖的大风都惊恐无比。一说风来了,马上天都黑了,大风带着沙石漫天飞舞,刮得人走不动路,一米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大风一刮至少要半天以上直到天快黑了才慢慢过去。屋子门窗不严的大风过后屋里到处都落得一层黄沙。现在知道这种风叫沙尘暴,当年只知道是刮大风。有一年大风真的给人们带来了灾祸:在大风天有两名在电厂干活的工人在回住地的路上失踪了!(未完待续)
(图片源于网络)


【新视野文学】编辑部
荣誉顾问:寇琦(Ruby)(加拿大)
龚如仲(Ralph)(美国)
荣誉社长:寇琦(Ruby)(加拿大)
涓子(美国)
总 编:一米阳光(中国)
编 委:颜如玉(加拿大)
何丽娟(中国)
一米阳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