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 馆
原创:百区山人
修改整理:豫南杨
20240310

咸丰元年的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举旗聚众反清,由此发兵北犯,因太平军披头散发,人们称其军为“长毛”。本文长毛,泛指盗匪。
长毛危害地方,地方迅速掀起集资修筑城寨的热潮,意在自保平安。
大别山西北地带大户,选择一座多石的孤山筑城立寨,命名“大山寨”。
大山寨山,周围开阔,不与其它山脉相连,独处坝子中央。站在峰巅,能俯仰千里。峰顶宽平,周砌石墙,设有瞭望台、射击孔。寨墙四方,各设一门,便于民众进出。盗匪来犯,山寨击打牛皮大鼓。四方村民,一旦听到鼓声,都会急速上寨,关闭四门,躲避抵抗。“长毛”、“白朗”都是望而却步。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官府无力保护百姓,山寨起了自我保护作用。
白朗,是指河南省宝丰县绿林首领,于1912年发动农民起义,专反袁世凯政府的统治。起义军在豫鄂皖陕甘五省转战,袁世凯散布谣言,称白朗军祸害百姓,因此,我们当地人见白朗军就逃。
194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土地革命,随后此山寨解散。
散寨的时候,我族人在出寨西门看见一面完好的大鼓,就顺手带回村中,配上铜锣玩狮子,逄年过节热闹一回,很受四邻八方喜爱。

一九五九年冬的“吃食堂”,粮食亏空,人们饿饭,时称欠年月,或称“震惊中外的信阳饿死人事件”。幸得有眼光的老者,在当年七八月间就叫村民在门口种上八九斗田的油菜萝卜,是时长势很好。
那时,我湾四十余口的集体食堂,每顿都以此当主食。萝卜吃不完,有剩余。
湾西边是国有铜矿厂,三百余名工人,国家配给的口粮不够吃,每天夜晚,总有部分工人到我们湾里购买食物。
铜矿工人进门就问:“有吃的卖吗?”
有的村民拿出少许不舍得给自家孩子吃的板栗和干柿子片卖给他们。
湾中有见多识广者说:“大鼓是牛皮做的,虽然年代久远,常理还是可以吃的,我们用萝卜、鼓皮肉做特殊餐馆食材吧。”

于是,几个村民拆了大鼓皮,放在门口水塘中浸泡几天,后用大锅,架上木柴,煮到切动为准。再把煮烂的鼓皮切成细条。肉条加盐,又在小锅中炒煮,香味四溢。一碗煮熟的萝卜块,上面加点算作碗面子的鼓皮肉条,买价5角,特殊餐馆就这样建立了。
每天夜晚,都有铜矿工人来特殊餐馆打尖。
打尖,是旅程中间的短暂停留、休息或吃饭。
特别餐馆没有烟酒,没有茶饮,只卖萝卜食品,在有钱买不到食物的饿死人岁月,生意兴隆。
那时,人们都记不清有多少天没见到大米白面,根本没嗅过肉味。吃萝卜吃得津津有味,今人是无法想象实感的。
十几天过去了,大鼓皮吃光了,没有做碗面子的食材,特别餐馆只好停业。
特别餐馆停业,铜矿工人特别留恋。
北风怒号,天气阴冷,五九年慢长饿饭的冬天过去了,迎来了六零年救助的春天。
暖风拂面,万物复苏,山花、小鸟一点也不知道人们饿肚子的利害,它们开放歌唱。人们忙着自救度春荒,葛根、油树皮都吃光了,山边丝茅草根甜蜜可口,孩子们整天扒土寻找。
村南十华里是陡山河街,每年
春季都要举办三天物资贸易大会,六零年也不例外。
贸易大会如期举行,多数村民没有物资商品去交易,只好去赶热闹。
有的村民回忆起去年冬天的特殊餐馆,也想在陡山河的贸易会上试开一次临时餐馆,只愁没有大鼓皮做碗头面子。

碗头面子,就是在一碗普通食物上面堆放精致稀有珍贵的肉类食物,我们大别山区把这类食物叫“碗头面子”或“碗面子”。没有肉类食物做碗面子,又有人想出了一个法子:把萝卜切成细丝,用小锅炒煮,熟后代替肉类面子。
贸易会的头天下午,村民担着锅碗瓢盆,在陡山河的沙滩上拾石和泥,垒成两灶,用被单支起棚子,棚内摆放方桌板凳。
次日,是正式贸易大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红安、光山、罗山的多,他们都是过粮食关的幸存者。这些人,没有物资交流,都用银元兑换人民币买吃的。
临时餐馆,十几人打理,几担萝卜,两天就卖完了。
第三天,有人听说临时餐馆有萝卜吃,就赶来下馆子。
下馆子,就是到饭店酒馆小吃。
闻讯赶到临时餐馆小吃的人,看到没有萝卜可买,只好不情愿遗憾地离去。

临时餐馆,虽说只有萝卜食材,但不是当时之奇。
本村在县中上学的孩子说:“老大的新县城,五九年冬只有一家餐馆,里面的食材谁也想不到是西大山上的花儿菜,五角钱一小碗。”
昔日饿饭的五九年,我们的餐馆,全是萝卜食料,人们抢着吃,都吃得津津有味。今天,人们把萝卜当配菜,不怎么喜欢吃,都喜欢餐馆的山珍海味。
今非昔比啊!

【作者简介】

百区山人,五一年生,新县人氏,老三届初一学生,好舞文墨,对文学爱好而不倦。
【修改老师简介】

豫南杨,又杨子, 新县人氏。1958年10月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学教师资格,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现代艺术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