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320》「飘舞的剑」(5516辑)

晨间寄语
吃,是中国人的讲究。无论你走到哪里,如果当地有亲戚朋友,毫无疑问,一定会带你去品尝当地有名的小吃。节假日,旅游观光成为时尚,每到一地,一定会打听那里物美价廉的名吃。有些各方上口,有些则只有当地人吃得来。麻、辣、酸、涩、苦、呛…,口味不一,各具特色,也各有所爱所好。
南甜北咸,是规律。央视有个专题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播了几年都播不完,写稿纯朴,播音浑厚,听得人们如醉如痴,口水直流。著名的,中国的菜系主要包括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和徽菜。这些菜系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烹饪风味,《舌尖上的中国》,也是中国人的智慧。
贵州名吃,不外乎腊肉、香肠、豆腐、折二根、莲渣闹、丝娃娃、糍粑、火烤洋芋红苕……,看似名不见经传,但是个中内涵却包罗万象,有些名称你听都没听说过。一县一特色,特色若干种,全省80多个县,你说有多少好吃的?仅一个豆腐,就有数十种做法吃法,豆制品在贵州得天独厚,不夸张地讲,家家户户,天天的餐桌上,总有豆子的味道,不是上顿就是下顿。
前两年有个评比,说“素瓜豆”是贵州的十大名菜之一。所谓素瓜豆,就是清水煮小嫩瓜和豆角,不放油不放盐不放任何佐料,绝对的素得透亮,外地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贵州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季节上市,家家必有必备,农民的菜地种多少卖多少,不愁消路。这是为何?
其中的讲究,我也只能道出个一二三。吃素瓜豆,讲究的是这碗蘸水。蘸水离不开豆豉,豆豉一定要与葱姜蒜为伍,以土陶砂锅把本地辣椒炒熟并带点煳味,手搓碎,切一片豆豉粑在火上烤黄,放在碗里,放点素瓜豆汤,拿个勺或木杵将豆豉杵碎,放上碎辣椒,和着葱姜蒜,放盐,把这些和成糊状,再根据人家户的喜欢和习惯,有的还放点薄荷叶或木姜花(一种草本植物,我在《昭通杀猪饭》一文里描述过),即成蘸水,将瓜或豆夹来蘸上,就着米饭或苞谷饭,那个香啊,别提有多美了。
在贵州吃素菜,讲究的就是这碗蘸水(我们叫辣椒水),蘸水做得好,凡是土里种植摘来的绿青,一律可以如此这般煮着吃,不用兼搭别的菜肴,谁都可以整上几碗饭。蘸水做得好,甚至可以不蘸任何物,以蘸水拌饭,同样吃得饱。云贵川是刀耕火种的发源地,老祖宗们聪明,因地制宜,以豆的制作,调以它味,把个山里的所有,蘸这蘸那,演绎了贵州人吃素菜的独特风格,原始不富,穷则思变,“素瓜豆”成为名菜,贵州人的所爱,也就不足为奇了[OK]。
聊此及彼,贵州韵达广袤……
新的一天,早安!
2024.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