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岩增,一位卓有建树的专业作家。在退休消闲之际,依旧笔耕不辍,老骥伏枥,将一路走来的珍贵记忆和难忘经历倾注于笔端,写成《流金岁月》,以飨读者。
【新视野文学】受岩波老师委托,从即日起连续刊载岩增老师的《流金岁月》,每日更新。欢迎各位读者继续阅读精彩,感谢您的热情关注!

【作者简介】岩增,原名李岩增,天津第十中学及新疆大学本科函授毕业,擅长书画、写作,历任新疆建工集团组织处长,党委工作部长,《中国西部建设报》社社长等职务。


流 金 岁 月
——三线建设回眸之二:火车,一路向西
从北京坐火车去西安是前往新疆的第二中转站。一九六五年还没有北京直达乌鲁木齐的火车,要在西安中转。听说从北京到西安要十几个小时,还要在火车上吃饭,我感到非常新鲜,从来沒有坐过这么长时间的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就是第一次坐这么多时间,去西安还要多几倍,那是十分新奇了。
火车在华北平原上行驶,这正是小麦收割的时节,望不到边的麦田有的己经收割完,地里有零星人在捡遗漏的麦穗,还有许多人在一起挥舞镰刀收割麦子。金黄的麦穗随风舞动,这就是将要变成我们吃的白面的小麦呀。人们最注意的是将要渡过的黄河,那可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大河呀!我们这些年轻人包括那些老师傅都没见过黄河,因此都很期待。当列车员告诉大家火车开始减速通过前面的黄河大桥时,人们立刻都挤到车窗前向外张望。火车缓缓驶过黄河大铁桥,看这黄黄的河水向东流去,人们感慨万分,许多知道黄河故事的人纷纷讲述自己了解的那些事,这又让我增长了不少关于黄河的知识。

到西安时天已黑了,我们被安排在西安火车站解放饭店,两人一个房间,洗漱在公共洗漱间,睡觉休息的房间每人一张床,非常干净规整,还有内部电话,感到很舒适。当集体吃完晚饭后被告知:因天水铁路洪水冲坏路基,明天火车停运,什么时候通行等通知。这可乐坏了大家!这样可以在西安游览了,听说西安那么多古迹,怎么也能看几个吧。
安排和我住一起的是姓王的师傅,他比我大几岁,二十多了,在天津还有对象了,夜里他还偷着落泪了,他不好意思对我说想对象了,俩人从没离开过,这一下子离开这么远,还不知道什么时间能回天津相聚,很伤感。我也不好说什么,自己也没有这种经历,也不知道怎么去劝别人,只是劝他不要难过,到新疆后多写信多联系。

我们在西安整整等了三天,其间游览了市里一些景点,如鼓楼等地,因为全靠步行每天累得很,由于去大雁塔太远走到半路就回住处了没有去成。尽管很累,但很快乐,无忧无虑只是每天接受许多新的事物,增长许多新的社会知识。
从西安到哈密火车行驶了将近两天一夜,这一路我都没睡什么觉,太新鲜了。第一次在火车上吃饭,我是第一次自己去餐车上吃饭,学着别人的方法买了一个鸡蛋炒米饭,亲眼看到厨师炒了一大勺分装在几个盘子里,这一大盘子鸡蛋炒米饭吃得饱饱的,才花了三角钱!也是第一次吃到这么多鸡蛋这么香的米饭!在火车上也是第一次看到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有单个的,也有成排的,过了黄河就见到了,到陜西这边就更多了。尤其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铁路隧道,开始我还过一个记一下数,后来人们告诉我每个隧道都有编号,不用数,看编号就知道有多少个了。

到天水路过临时修复的铁路时,火车非常缓慢,小心地驶过了塌方区,从车窗往外看,临时搭起的钢架在火车经过时都在抖动,我们也都心提到了嗓子眼,没有一个人走动,从钢架空隙处往下看就是湍急的河流,水面离火车铁轨至少有几十米,人要掉下去绝对活不了。火车在甘肃境内经常临时停车,许多时都是停在火车站以外,这时就有许多大人孩子提着暖瓶卖热水,卖熟鸡蛋,卖苹果等水果,都用袋子装好,一袋多少钱。卖东西的老乡们尤其是孩子们穿的衣服都很破旧,一看这些乡村老百姓生活都很艰苦,拿自家的产物换些钱用。许多人出于同情纷纷购买,有的人还拿自己的衣服送给这些人。后来在八十年代又乘火车经过这些地区时再也沒见到这种情景了。

随着火车离新疆越来越近,我发现人们活跃程度越来越差了,尤其是过了嘉裕关和玉门,再往前走是八百里瀚海,没有人烟,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人们心情沉重,再没有喧哗和喜悦。都呆呆地望着车窗外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滩。
当人们惊喜地看到树木和绿色的庄稼时,火车广播:前方到站哈密站,有在哈密站下车的旅客请做好下车准备!
我们终于到哈密了!
(图片源于网络)



【新视野文学】编辑部
荣誉顾问:寇琦(Ruby)(加拿大)
龚如仲(Ralph)(美国)
荣誉社长:寇琦(Ruby)(加拿大)
涓子(美国)
总 编:一米阳光(中国)
编 委:颜如玉(加拿大)
何丽娟(中国)
一米阳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