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母亲】作者&诵读:心如大海审核:李苹
【母亲】作者&诵读:心如大海审核:李苹
精华热点
作者:心如大海


母亲
作者:心如大海
……
三年前的除夕,我安葬了母亲。
……
那天我一夜没睡。拿着一本《盛景故事》,
看一会儿书,就去母亲生前住的屋子看看。
……
盛景上说,也俗几度被定在十字架上,
死后三天就复活了。
……
母亲继承了姥爷的信仰,信了几度搅
是前程的几度图,也俗能复活,
他的新土也可以复活。
……
可是,老爷生前是木事,死后没能付获,
妈妈信了半辈子教,能付获吗?
……
想起妈妈弥留之际,无神的眼睛看看我,
看看妹妹……
……
“妈,你是心焦的,到现在了,
你看到什么了吗?”妹妹问她。
我瞪了她一眼,定睛看着母亲,
觉得妹妹不该问这,同时也想知道母亲的答案。
……
妈妈再次看看我,看看妹妹,缓缓的摇了摇头。
“水凉了,你去接杯水吧”我看着妹妹。
她没说话,拿起杯,转身离去。
看着母亲腊黄的脸,我默默的沉思起来。
……
母亲是个善良的人,
这种善良是姥爷和姥姥的家风传承来的。
在我的记忆里,
她从来没和别人吵过架,拌过嘴。
……
那时候,父亲在张家口工作,
父母两地生活十年。母亲受了很多的委屈。
……
她是个慢性子,却又十分要强。
在地里干农活,大家分工后,
很快就到了地头,可她被落下很远。
她到地头的时候,别人歇够了,
就到下一块地往回返。她来不急休息,
就赶快跟着去干,再次被落的很远。
……
有个男同事干到地头后想迎头接她,
立刻就有几个女人起哄,男同事只好退回去。
而她急的直哭。别人下班走了,
她咬着牙干到头才回家。
……
我上小学二年级,一次学校分桃儿,
看着别人的桃儿又大又好,
自己的又小又少,
我一下把桃儿都推到地上,还骂了人。
负责分桃儿的老师,上来就打了我嘴巴,
还把母亲找来。
……
母亲听说我骂了人,又打了我一巴掌。
我哭的更厉害了,
可那个老师又说母亲当着她的面打我,
是打了她的脸,回家后娘儿俩抱在一起哭……
……
人心险恶,看到我们无依无靠、软弱可欺,
看场院的石万田居然起了歹心,
晚上来敲我家的门。第二天早上,
妈妈叫上好朋友康老师去怒斥了他,才罢休。
……
秋天,场里号召打草,一方干草两毛钱。
业余时间,大家都能打很多草,
堆得像小山一样。妈妈手慢,
我也去帮忙,才免强打了几方。
……
后来,又让刨石头子儿,
我和妈妈都磨的满手血泡,
妈妈的嘴唇裂了口,看着我苦笑的时候,
流出血来……
……
母亲多才多艺,会唱歌、
会画画、也会弹琴。
农场的小学校,请她去教学前班。
由于她的努力,
受到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并得到一次调工资的机会。
……
一天晚上,有一个女老师到我们家闹事,
说母亲调工资挤掉了她。气得母亲浑身发抖,
第二天去学校向领导反应,说:
“我可以不调工资,
但我要推荐另外一个老师……”。
后来,学校还是给母亲调了工资。
……
“拉……拉……”母亲轻声的唤我。
我拿起便盆,送到被窝里,她定定的看着我。
我默默起身退出去。朝妹妹摆手“看着点”。
……
蔓延全国的疫情,大家都呆在家里。
反而成全了我们对母亲的陪伴。
……
那个时候,当地的教会搬到了火车站附近,
离家远了。对于膝关节磨损的母亲,
参加聚会成了个难事。
……
有时,同小区的同工接她,
有时和别人打车去,我在时也会去送她。
……
大概是她年龄大了,腿脚越来越不方便,
教会就让她和几个同工退休。
她平日讲道习惯了,非常不适应,心情很不好。
……
教会的白长老把她移出了微信群,
她打电话还和人家吵了几句,状态就更差了。
……
多年的生活习惯改不掉。她晚上关起门,
很晚才睡,早晨很早起来,不知在干什么。
……
白天,她在手机上报了学钢琴的班,
还买了节拍器,上完课还完成视频作业。
……
三月份,她被查出了癌症。
主治医生曾是她的学生,也是妹妹的同学,
叮嘱我们“病变的位置在肺叶后面,
是血管密集的地方。
医院的治疗程序是要先做穿刺检查,
建议不要做,一旦大出血,
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好好陪伴吧。”
……
经历了父亲患癌去世的过程,
我和妹妹并不慌乱。
我儿子拿着六十四排光片,
去北京的肿瘤医院请专家确认,结果是一样的。
……
母亲难受的时候,我们就安排去住院。
医院规定只能一个人陪护,
每一星期允许换一次陪护,
我和妹妹轮换着去。症状见轻的时候,
就回家调养。
……
趁这个期间,
我通知大舅、二舅和三姨来到家里,
和母亲见了一面。
……
妈妈高兴极了,打起精神来,
和她的弟弟、妹妹们说了很多话。
……
亲人们走后,她的快乐延续了好几天。
给我和妹妹讲了很多她小时候的事。
…………
母亲,出生在蔚县西合营教堂。
姥爷是教会的一名传教员,
同住的还有张成瑞牧师。
……
母亲生性懦弱,从小就爱哭,
有点不顺心的事,或者想要什么,
达不到目的就哭个没完,所以爱哭就出了名,
教会同工们都知道她爱哭。
……
幸而,有我的太姥姥,非常疼爱她,
有什么好吃的都给她留着。
她想吃什么,太姥姥就给她买。
虽然生活不富余,却时常满足她。
……
母亲很会唱歌,三岁时就会唱许多赞美歌。
讲道的侯先生、赵先生很喜欢她。
从小就过上了教会生活,三岁受了孩童洗。
…………
姥爷和姥姥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学文化,
成为有出息的孩子,将来能服待主,
为主做工,成为有用的栋梁。
……
可母亲却太骄气、恋家,离不开父母家人。
十二岁考上西合营高小,需要住校学习,
一个礼拜才能回家。
……
在学校里,她过不惯集体生活 天天想家,
常常哭泣,于是和她的表姐一商量,
俩人一起退了学。
……
当时,姥爷得知后非常生气,
要狠狠地教训她,把她的帽子撕碎了。
姥姥和姥爷打起来,把姥爷一头撞到椅子上,
母亲才侥幸躲过了一场痛打。姥爷无奈,
只好把母亲送到老家阳原县青圪塔村上学,
由母亲的奶奶照看。
……
这里,离自己家65里地,回去一趟不容易。
母亲只好安下心来读书,但学习成绩并不好,
上课不用心听讲,经常走思。
……
后来学校搬到高墙,
每天要步行8里路才能到学校。
中午自己要带饭,奶奶给她带点炒豆,
直到下午放学。
……
其实,
早晨吃饭后走8里路到学校就已经快饿了。
在学校一天,到傍晚回家才能吃第二顿饭。
……
从那时候,
年少的母亲就体会到了饥饿的滋味。
奶奶又是一个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的人。
……
母亲懂得了人世间的艰难疾苦,上学的不易。
正如人们所说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坐舟"。
不经受艰难,就不知道下苦功学习。
……
后来,爷爷和奶奶相继去世,
姥爷联系到离家15里的蔚县西合营上初中。
……
当时家境贫寒,
母亲和我大舅在同一所学校上学,
大部分费用要靠助学金,
所以就参加了半工半读,寒暑假不回家,
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这样可解决学费、
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一直上到高中。
……
在家里,母亲姊妹兄弟共五人。
她是老大,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在那个饥荒年代,她和我大舅在学校,
一天能吃上1斤粮食。
家里的弟弟、妹妹每天每个人只能吃2两粮。
根本就吃不饱。
……
贫困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早早懂得勤俭节约,
孝顺父母。
……
当时我母亲在高中9班,大舅在初中35班。
姐弟俩都很挂念父母弟妹。
……
每天早饭吃二两稀饭,晚饭也吃二两稀饭,
中午就不吃饭了,因为中午饭是干饭,
这顿饭就收起来,等礼拜天带回家,
一家人在一起共同享用。
……
那时的冬天,天气很冷,
放几天也坏不了,打回来的午饭能放一星期。
……
有一次过五一 ,学校吃馒头。
姐弟俩一口也舍不得吃,
收起来准备礼拜天带回家。
……
可是,到礼拜六被别的同学拿走了。
姐弟俩儿都哭了,没办法,
只能把当天的饭带回家。
……
每次回家到里,
都能看到姥爷和教众们在家里聚会,
讲道、祷告、礼拜。
大家一同唱赞美诗。
觉得聚会是欢喜快乐的娱乐活动.
……
1961年遭受严重的饥荒时,
母亲和大舅也不能上学了。
农历腊月初八,全家吃了一顿腊八饭。
……
吃完之后母亲和父亲来到涿州,
参加了工作;大舅去内蒙投奔我五姥爷,
在内蒙落了户。
……
姥姥说起母亲出嫁时,
父亲送来半口袋高梁米,
家里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她伤感的说“女子,半口袋高梁就把你卖了……”
……
我姥爷80岁那年,母亲和弟弟妹妹商量,
给老人家过八十大寿。
……
大家欢欢喜喜祝父亲生日快乐,
还让姥爷讲话。老人看了看大家说道:
“我服侍主这么多年了,
可是我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和我信主的,
你们现在却把我当做偶像了,唉……”。
……
为了缓和气氛,母亲冒然开口说:
“爸爸,大家都高高兴兴为你过生日,
你也要高兴起来。等我退休后和爸信主。”
……
当时母亲是在安慰姥爷,
但却没想到这就是向神许愿,
许愿必许还愿。一句话,改变了她的后半生。
……
母亲先是参加了南京神学院的函授学习,
继而又去张家口教会观摩,
参加保定教会的培训。
加入了涿州基督教会的聚会,
并成为主讲之一 ,一讲就是二十多年。
……
父亲去世后,涿州教会来了30位教友,
在殡仪馆举办了规模空前的追思会。
庄严肃穆,使人动容。
……
看着油尽灯枯的母亲,我感慨万千。
她是多么渴望自己的后事,
能办得象父亲那时的荣光。
……
可由于疫情的原因,有很长一段时间,
进殡仪馆火化时,不能超过五个人。
……
我请到涿州教会的白长老,
他带了五六位教友,为母亲做了最后的祷告。
母亲用眨眼来回应。
……
第二天,又来了一个教友见了她最后一面。
夜里,她安祥的去了。
……
在去墓地的路上,我全程播放了
来自大洋彼岸的大表哥发来的祷辞……
……
“爱芳表姨,平安。
我是欣欣,今天我在你的面前,
为你送最后一程。现在要分手,
我心里很难过。但是我有盼望,
因我们在天国还有相见的那一天。
我们抱着欢欣喜乐的心,来为你送行。
……
我这里用《圣经》的主祷文为你送行……
表姨走好!”
……
妈妈,您听见了吗?
妈妈,您一定听到了
妈妈!我想念您……
……end……
本期编辑:Linda 【第二期】
于:2024.03.11 From SGPer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