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兵,曾用名李武斌,笔名春晖,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星星诗刊》《长江文艺》《青春》《芳草》等报刊,著有《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和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等。
李武兵春季节气诗6首
立 春
余寒妄禁半枝春,柳树傍池欲返青。
未见塘鸭凫绿水,只说故土念归人。
雨 水
春来夜雨柳芽新,岸捧涟漪细浪清。
早起莫说湿草径,天遗晓露地知恩。
惊 蛰
惊雷唤醒早春芽,远岭初晴梦放花。
万象更新迎紫气,老当益壮再出发。
春 分
湖边近水柳丝新,试饵初芽欲钓春。
爱引诗情花欲绽,东风把酒醉来人。
清 明
湿巾泪水悼亡诗,最是思恩欲晓时。
未见春风随树老,栽秧点豆不言迟。
谷 雨
波光潋滟满池清,细浪铺金映日晴。
唤起雷声云化雨,无须龙吼怒发声。

杨庆华 ,1954年10月生 ,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72年12月入伍,铁八师三十九团战士、文书, 1976年3月退伍, 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2014年11月退休。
未见春风随树老
读著名军旅诗人李武兵“春季节气诗”心得
文/杨庆华
春天来了。
碧波荡漾,泛起细细的涟漪,远远飘来一阵牧童的笛声。绿柳生烟,浸润着早春轻微的寒气。杏花含苞,喧腾着浓烈盎然的春意……
晨读李武斌战友春季节气诗美篇,就像徜徉在诗人的家乡,美丽富饶、湖汊纵横的武昌青菱湖畔,口吐积郁一冬的寒气,吸一把清新的负氧离子,心中岂不快哉!
诗人充满着对故乡的爱恋,寄喻垂柳、春芽、湖岸、晓露、初晴,通过思恩、知恩,怀念亲人、旧人,饱蘸笔墨,以物寓人。此人人所见,而非人人能道的春天之景,如画家之着色,全在有意无意之间。语言极其朴实,以至过于素静无华,达到了返璞归真、铅华落尽的艺术境界。
试看其中“春分”一首:“湖边近水柳丝新,试饵初芽欲钓春。爱引诗情花欲绽,东风把酒醉来人。”此诗起句平平,只是纪实。但亭亭玉立的湖岸垂柳,江南早起弄饵钓春之人,如一幅图画映入眼帘。接着,笔锋一转,见景生情。心中因对诗的喜爱而引得花的绽放,以至端起酒杯向东风倾诉,使人陶醉不已。首尾看似互不相干,但并不是彼此孤立,规整的起承转合,统一的立体画面,给人以整体完美的感受,而“醉来人”如异峰突起,留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春分”主题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春季节气诗最大的长处就是善于由比而兴。杨柳依依、春雨潇潇、绿草春芽等等,都是触目皆是的可比之景,而诗人的喜怒哀乐,爱恋故乡之心声就是由比而兴的情,景是眼前熟悉的景,情是心中真切的情,所以既生动又自然,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
反复诵读之时,总觉诗人之诗,清丽俊秀,有情有景。人说行诗有三难,起调难,转承难,收结难,在他这里,一点也不难。反观其风格特点,好像处于现代诗与竹枝词之间,像极了汉口竹枝词生命的衍生。
巴蜀竹枝词自唐以来,过三峡、入荆楚,顺长江而下,落脚汉口已是明代中叶了。诗人刘禹锡根据巴蜀竹枝词创作的新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竹枝词传世之作,深深地扎根民间。
汉口竹枝词则吸取巴蜀之养分,根植于汉口的市井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在长江流域一带,得到了广泛传唱。如一首写“过江”:“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去浆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写尽汉口两江相汇之处,樯桅林立,热闹非凡。又 如一首看京剧:“曲中反调最凄凉, 急是西皮缓二黄。 倒板高提平板下, 音须圆亮气须长。”既有“汉口京剧大舞台”的地域特色,又富含汉口作为全国四大京剧码头的文化韵味。
而诗人的春季节气诗与汉口竹枝词一样,看起来像七言绝句,实际上不同。简单地说,第一、二句大体上符合七绝的平仄要求,而第三、四句则保留了荆楚民歌的韵律,第三句的第四字一律是平声,平声直起,气舒且长,其声扬也。而第四句的第四字,则一律用仄声,且多半是去声,去声悠远,气振愈高,其声扬也。
春季节气诗共六首,是一曲完整的和声迭唱,汲取七绝声律谐婉,竹枝词词意高妙的特点,富有流利轻隽,含思婉转的韵味。也许是诗人受武汉这片故乡热土的养育恩泽,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潜移默化的地理情缘,也许是承袭了汉口竹枝词语言像话家常,手段却很精致的精髓。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又说风格即人格。李武斌战友的诗,气格自高,他的为人大概也如此。
对于诗歌,我是门外汉,甚至与它有很远的距离。但偶有一得,不吐不快。若有不当不妥,还请众方家斧正。
2024.3.11.于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