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有为的“天游堂”
朱亚夫
康有为前半生叱咤风云,是近代维新运动的领袖,而后半生思想落伍,沦为保皇派的首领。晚年,他热衷于修筑住宅和别墅,沉湎于湖光山色,绿竹红花中。他在上海就留有愚园路上的游存庐和杨树浦的莹园。其书斋“天游堂”更是名噪一时。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治,又名更生,字广厦,号长素,又号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是晚清到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1890年开始于广州万木草堂讲学,鼓吹变法图强。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在京鼓吹举行千余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柜和、迁都、变法,是为“公车上书”。1898年支持光绪帝发动“百日维新”,失败后亡命国外。提倡尊孔读经,反对共和,逐渐蜕化为阻档历史潮流的保皇派。但他在经学、文学、哲学、诗词、书法诸方面均有精深造诣。其思想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新学伪经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生于南方珠江流域,但晚年喜欢在长江南北生活。1914年康有为回国不久,就往上海赁租新闸路16号,在此辛家花园定居下来。1921年,他在愚园路购地十亩,建造了一所中西结合的花园住宅——游存庐(今上海愚园新村)。园内种满五色桃花和红梅,碎石小路,曲折其间,将草地切割成图案形,显得典雅、幽静。挖塘之上,垒为假山,外放太湖石,跌宕多姿;塘中荷花,风裳水佩,清香宜人。园内还广置中国、埃及的古代碑碣,希腊、罗马的古代雕刻、复制品,古朴雅致。其书斋“天游堂”,即在“游存庐”内。其外观若茅舍,门、窗、柱全用带皮的树木制成,以显厚拙有田园风味。堂内紫红色地毯铺地,紫檀案上放着三尊石佛,旁置意大利石雕和鳄鱼剥制的标本,四周放着几橱中西图书。
“天游堂”典出其诗句“避人避地与天游”。他曾经这样解释过“天游”的真谛:盖人一出世,忧即随之,小者以身家性命忧,大者为国家天下忧,身心为役,精力尽耗,实如囚犯。非人囚之,实自囚也。不忘数十年前悲欢离合,荣枯得失,爱爱仇仇者,是囚于过去也;遇事三反四复,畏首畏尾,唯恐他人误会,自己又无日不误会他人,可成之事,也因循怠堕,不了了之,此囚于现在也;期待他日治国平天下,荣华富贵,子孙贤达,明知无望,却又放不下来,此囚于未来也。欲多而无觉心,那得不苦?吾亦庸夫,不能自免,惟力求见其大,心游物外,驰骋于九天之上,倘徉于廖廓之间,千秋一瞬,山岳一丘。欲念既少,方寸和平,福在其中,无心撄物,此天游之真谛也。由此他题斋名“天游堂”,自号“天游居士”,以示他有心安居颐养天年,息影林泉之意。
他在“天游堂”内,“终日以读书为乐,懒于接客,畏于公牍,痴耽书画,雅好山水”,一付游哉悠哉的隐士模样。后来他又在愚园路194号临街的一幢两层楼房内,创办了一所类似早年万木学堂式的小型学院,院名也为“天游学院”。讲堂内悬有康有为书的对联,颇有气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知周乎万物,仁育乎群生。”“天游”也许是康有为晚年的精神寄托,晚年他又筑庐青岛小鱼山,其书房“天游园”系末代皇帝溥仪手书。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