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西湖和大运河——探寻习近平同志浙江足迹(二十三)
世人都道西湖美,却不知道300年来,由于保护不力,西湖全景难觅;京杭大运河在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两岸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大多湮没。因此保护好西湖和大运河,成为习近平一时间关注的焦点。
(一)
2002年西湖启动综合保护工程,
习近平考察杭州首选西湖之滨。
当时西湖围墙已拆免费开放,
"西湖十景"补齐,还湖于民成真。.
工程提出"西湖西进"继续"整容",
因为工程量很大,引发争议纷纭。
习近平现场表态:西湖是杭州的生命线,
综合保护是德政善举,应深得民心!
习近平的一番话就此一锤定音,
三天后"西湖西进"建设开工:
"一湖二塔三𡷊三堤"全景呈现,
令无数来此中外游客无不动容!
在西湖改造中,习近平还提了三条建议:
一是湖边增添长椅便于游客闹中取静,
二是厕所昼夜开放方便来往游客市民,
三是游船过桥洞会造成破损必须改进。
习近平还考察了西湖博物馆建设,
在意其建筑形式要符合西湖特色,
坚持"浓抹自然、淡妆建筑"理念,
建成后果然成为西湖的一处美景。
在习近平的关心指导之下,
西湖修复重建180多处景点,
还还原了许多历史文化景观,
丰富了西湖景区历史文化内涵。
2011年西湖申遗一举成功,
西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许多杭州市民深情表白:
习近平书记为此立了大功!
(二)
2006年的一天,习近平乘坐水上巴士,
欣赏大运河沿线两岸的美景。
此时运河正在进行综合保护,
于是他不断向工作人员询问。
大运河开凿以来,沟通南北货畅其流,
成为经济大动脉,也成为文化传承。
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中,
两岸湮没了不少历史文化遗存。
十多年前运河水受污染又脏又臭,
经过政府整治才变得一天天干净。
历史遗存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两岸增加了20多公里生态文化美景。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思考很深:
城市化率提高意味着农村现代化进程,
但也隐藏着文化遗产被破坏的风险,
须继续做好综合保护,使经济与环境协同。
按照习近平指示,杭州精心保护管理运河,
不断挖掘、保护沿线的遗址遗存,
建起一座座文化场馆和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申遗成功,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维我中华202 4年3月10日晨起命笔,敬祈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