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苕
文/杜浩荡
我的家乡有近二十年不种红苕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红苕成了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去菜市买菜偶尔买上几个,蒸熟了我只吃上一块,总觉得它没有我们小时候的红苕吃起来香!
我的家乡靠山,属于旱塬地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玉米就没有收获过。特别是到了三伏天,几十天都不下雨,人畜饮水都成问题,包谷长不到透天花,就旱死了,颗粒无收。小麦一年人均分上一百来斤,一年要短上半年粮。那日子真不好熬。
记得是1967年农历二月初,队长听他亲戚说他们村人去年到河南贩回了红苕,去年就种了一料,每家都分了几百斤呢!他仔细打听了详情,就挑选了十来个手脚麻利的男社员,其中就有我父亲。每人拿上一条口袋(用布缝制的装粮食的家什,能装100~120斤小麦),带上几个冷馍,天刚黑,他们就出发了。他们步行十多里到新丰火车站,爬上东去的货车,去了河南。这是拉煤的车,车厢上没有盖子。他们偷偷的爬了上去,蹲在火车车厢里,弄得个个灰头土脸。火车开动了,越开越快,那个风啊,吹的他们直打哆嗦。
过了两天,他们一行人 疲惫地回来了。每人肩上搭的口袋装了近100斤的红苕,十来个人总共带回了一千多斤,把这些红苕锁在了保管室里。
到了四月中旬,用两辆架子车把这些红苕拉到预留的红苕地里,这些红苕在保管室让老鼠糟蹋了不少。队长派了七八名妇女用刀把一个个红苕切成小段,男社员套着牛把地犁成沟,妇女笼里提着切好的红苕段,隔上一尺远,撂上一个,就这样往地里种红苕。一块地种完,套上牛拉磨把地一磨,保墒。
这一年种了十亩多的红苕。埋在地里的红薯段儿,在地里生了根,长出了芽,长出地面顺地爬,成了红苕藤,红苕挖了以后,红苕藤就成了牛的饲料。
红苕很耐旱。到了秋天,地面上绽开了口子,说明土里面已经结下了红苕。
麦子种完了,全体社员到地去挖红苕。几个青年人在前面割红苕藤,大部分的男社员挖,妇女都在后面摘红苕。
会计对这块儿地的产量进行了预算,每户按人头分,每人分了了30多斤红苕。队里还留了1000多斤红苕做种子。
我们还和我二爸还在一起过着,人多,分了300多斤红苕。
第二天,各家都蒸了一锅红苕。每人用碗给各自拾上一碗,找个角落吃,那才叫香呢!
第二年队长从姜园村儿请了个土专家,他带来了新技术,用红苕育秧。用红苕段儿往地里种红苕,成本太大。
选一个向阳的地方,宽有一丈,长丈五,在四周打上2尺多高的矮墙。在里面均匀的掏上两个火道,用砖一棚。在整个火床上,先铺上一层二寸多厚的细沙子(传热快)。在沙子上面再铺上二寸厚的用锣过了的细牛粪。在牛粪上面从靠墙一边开始,把红苕大头朝下,整体地排列好,在红苕上再盖上一层细牛粪,以保证红苕发芽后有足够的养料。在牛粪上再盖上二寸厚用水淘过的麦糠,确保红苕发芽后有足够的水分。在火床的一侧往下挖一个1m深的漫道。在漫道处开一个火堂和火道相连。若地方大还可以做成连窖。
以上工作做完之后,就开始在烧火口架起硬柴烧。在有火道的地方插上温度表。温度表上显示二十七八度时,停烧,把火道口和烟囱用砖一堵,在外面再上一层泥皮保温。
当温度下降到15度左右时再烧。当麦糠上面的水分少的时候再用瓢给泼上一回水。
这样取得的红苕秧就叫火秧子。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只不用挖火道,再把红苕放上。还能长出红苕秧。这样取得的红苕秧子叫冷秧子。冷秧子发芽慢,苗也长得慢,可以到收麦之后栽种或补苗。
半个多月过去。火窖里长出了郁郁葱葱的红苕秧。
在红苕窖的周围搭上木椽,木椽上放上木板。妇女趴在木板上,用手扒开麦糠,用剪刀先拣粗壮的红苕秧剪下来(把麦糠再填回),立刻拿到地里去栽。纤细的秧苗暂时留下,等几天后长粗了再剪。
用这样的方法育秧,成本低,出苗快,出苗率高。栽种面积不断扩大,第二年每人分到300多斤红苕。
有红苕吃了,日子就好过一些了。它简直就是我们小时的救命粮。
各家分了红苕,一时半会儿吃不完。那就要想办法储存。到了冬天红苕才不会受冻而坏掉。没有井的人家就赶快打个窨子存放。队上留了两千多斤的红苕做种子,也打了窨子存放。
红苕成了我们整个冬天和春天的口粮。早饭也没有馍,全家吃红苕。后来也变着法吃。一种是把挖烂的红苕用丝丝擦子擦碎,提纯淀粉,吃凉粉,吃炒粉。第二种是把特别大的红苕擦成片,晒干磨成红苕面,压成红苕饸饹,也非常好吃,但吃后特别口渴,得多喝水。第三种吃法是把红苕切成小块,倒点油在锅里炒熟吃,这样吃非常耐饥,也口渴。第四种吃法是把红苕切成块儿,下到玉米稀饭里,玉米稀饭也成了甜的。
人们开始在棉花地的梁子上试种,红苕长得大,产量高。人们得到了启发,把种红苕的地施足牛粪,都卷成梁子,在梁子上栽红苕,比在平地上栽的红苕产量要高很多。
我们这代人对红苕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使我们度过了饥荒。
红苕有很多叫法,番薯,甘薯,白薯,朱薯等。因为朱即红,传到我们这叫红薯,而我们乡下人习惯叫它红苕。
叫它番薯,说明它是外来品,并不产于我国,我们能吃到红苕,还得感谢福建商人陈振龙。
红苕原产于美洲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 1492 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获得女王批准,开始了远航探险,发现了美洲大陆,他在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发现了番薯这种植物,把它带回西班牙,献给了女王 伊沙贝拉。 女王恩准栽种于吕宋(菲律宾,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且获得了丰收,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
陈振龙带儿子陈经纶,从福建来吕宋经商。第一次吃到了这么味美甘甜的番薯,并且它的根、茎、叶、花都能吃,易栽种,不择地,产量高,他弄清了红苕的栽种方法。
他想把番薯带回家乡,造福家乡人民。
到了明代万历21年(1593),50岁的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殖民政府严禁带甘薯出境的禁令,想方设法,挖空心思,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它带回福建老家,来弥补百姓粮食不足的困难。
前两次他高价买了一根薯藤经巧妙的伪装夹带在货物中,均被关卡检查发现。差点儿被抓,后经高额罚款才被放行。
陈振龙并不死心,他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想到家乡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境况,他心想我拚了这老命还要继续。第三次陈振龙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花重金买了一根薯藤切开分成两段。一段编织在运输鱼干的藤框的藤条之间,薯藤与藤条颜色相同,看不出丝毫的破绽。又在缆绳中间取出一段绳子,将另一段薯藤编在其中的空隙中,安检人员多次检查也未发现。
当渔船轰隆隆的启动之后,陈振龙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离开了吕宋,他小心的将薯藤取出,一会儿揣在怀里,一会儿又拿出来放在船舱的阴凉处,一会儿再给洒点儿淡水,生怕薯藤干枯。
经过了七天七夜的航行,陈振龙终于回到了福建老家,他顾不上船上的海产品,托付给他人处理,更顾不上休息,直奔家乡。将薯藤栽种在自家院子里,每天象看护世代单传的婴儿一般照顾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薯藤发芽了,生根了,最终结下了沉甸甸的番薯。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番薯造福了福建人民,就慢慢以这里为中心,向内地蔓延。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喜欢上了吃红苕。原因是去年我吃的火锅次数较多,吃羊肉的次数较多,造成血尿酸较高,得了一次痛风,痛苦极了。医生告诫,以后不要吃火锅,海鲜,豆制品,也不要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和蔬菜。多吃素,少知肉。我查了一下,蔬菜里面只有冬瓜和洋葱含嘌呤最低。还有红薯含嘌呤也最低。可蒸熟的红薯我不大爱吃。我吃了一次用空气炸锅烤的红薯,味道好极了。干脆我买了一口空气炸锅,一次买上五六斤红苕,天天烤两个一吃,还免去了吃早点。
红苕,我是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爱吃(把它当粮食吃),2000年后,生活条件好了,吃红苕的方法单一,我又不太爱吃了。如今是改变了吃法,也因身体原因,又爱吃了!
各位看官,你是否也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