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儿》与宽银幕
马家骏
《暴风雪》、《射击》、《杜勃洛夫斯基》、《上尉的女儿》这些小说,出自十九世纪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手笔,据此拍摄成的电影,也充满了诗意。
小说《上尉的女儿》,描写十八世纪末一位贵族青年格利涅奥夫,在他去白山要塞的路上,遇到暴风雪,幸亏遇见了一个农民,领他到附近客栈借宿,为了表示谢意。分手时格利涅奥夫赠给这人一件皮大衣。到要塞以后,格利涅奥夫与驻军司令米罗诺夫的女儿玛莎相爱。此时,农民起义军打来,上尉夫妇被杀,玛莎和格利涅奥夫被俘,在格利涅奥夫将被处决时,他认出了起义军领袖正是他赠给大衣的农民。这位自称大皇帝的普加乔夫,救了格利涅奥夫,并成全了他与玛莎的婚事。这对青年夫妇离开后,农民起义军失败,格利涅奥夫被诬陷替起义军办事而受沙皇监禁。玛莎以上尉遗孤身份求得丈夫赦免。此时,夫妇俩见普加乔夫被押上了断头台,格利涅奥夫与万民一起感谢这位救过他命的农民领袖。
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大胆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作品中故事情节曲折,生活气息浓郁,富于浪漫色彩,风格清新活泼等特点,都保留在影片中了。同时影片在改编上也有新的创造,它突出了普加乔夫起义的线索,发挥了宽银幕场面宏伟的特点。影片删去了小说的第一章,一开始就在乌拉尔草原的暴风雪中展现了普加乔夫的豪爽性格。当起义军攻克白山要塞后,古老教堂的钟声响了,在千军万马中簇拥出威严英武的普加乔夫,他和人民一起欢笑,表现了哥萨克人民的豪放感情。普加乔夫牺牲的场面,在小说中普希金只写了两三行叙述文字,影片却用囚笼,押解大队,疯僧,断头台,普加乔夫向万民鞠躬等镜头,突出了起义的悲剧性,突出了跪倒尘埃的千万人民对人民英雄的崇敬。这就加强了《上尉的女儿》的史诗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影片把格利涅奥夫的贵族偏见,狭隘个人爱情同悲壮的人民起义对照起来,则克服了普希金原小说的弱点。
影片结尾,格利涅奥夫以沉重的心情说:“人民一直到最后还抱着希望,相信他们不敢处死普加乔夫。我的心里也怀过同样的希望,我得到幸福和生命,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影片主人公的这些话,和讲到农民起义时那春冰溶解,漫江移流的画面,加上宽银幕的壮阔气势和雄伟有力的音乐,都大大增强了影片涤荡万里的气势,颇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深思。
(刊于《电影之窗》)

臧平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