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军艺术学院开课
1984年9月1日,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学第一课,就是著名作家、原总政文化部部长刘白羽先生作动员。他在系主任徐怀中先生陪同下走上讲台。从茅盾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致辞中提出的“文艺的春天”到王蒙由衷地欢呼“文学的黄金时代”,讲到军事文学的异军突起,但距离深刻、持久、全面地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军队,还差距甚大。因此,要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创办军队的作家摇篮文学系。“同学们都来自基层第一线,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创作经历,但由于‘文革’的耽误,大家缺的就是读书修养与文化底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把各位请来的初衷,就是要让你们更快更好地加油、充电,解放思想,脱胎换骨……”此语振聋发聩,文学系的意义正是军队呼应改革开放历史潮流的战略举措……
二、革开放四十年的文学进程:
第一个十年(1978-1988):革新期
征候式人物:李存葆 北岛 王蒙 .被称为“新时期”的“后文革文学”是从1978年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端的。这个十年的前半段,中国文学都在咀嚼与反刍:新的历史就是将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几乎所有的思想问题、社会问题与文学问题,都指向“四人帮”的罪恶。
第二个十年(1989-1997):拉伸期
征候式人物:王朔 汪曾祺 王小波 .从1988年末到1989年初,有四部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推出(据说最初的计划是八部),1988年因此被电影界称为“王朔年”。从那时开始,一方面,王朔成为前所未有的、只属于大众文化的宠儿,从《渴望》开始,到《海马歌舞厅》《编辑部的故事》,再到《我爱我家》《甲方乙方》,王朔为这些热门火爆的影视剧担任策划与编剧,参与度前所未有地高。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王朔作为一个拒绝崇高、拥抱俗世的符号而被高度赞扬或大加挞伐。这种热度与反差,足以让他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代表性人物。
第三个十年(1998-2008):裂变期
征候式人物:韩寒 卫慧 天下霸唱 麦家在200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说过一句话:“在2000年以前,江山其实已经定格了,现在我是要另立山头。”事实上,麦家本人获得茅盾文学奖,确实可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另立山头”——无论是他获得茅奖的《暗算》,还是获奖之后出版的《风声》,显然都应该归入“通俗小说”即类型文学的范畴。《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说明文学体制正在调整自身的标准与策略,一向以深度化、高尚化为追求的传统文学生产机制,正在放下身段,打开闸门。而在2007年,中国作协招收的新会员中包括了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作家,这起被称为“作协扩招”的事件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文学体制向新的文类、新的作者、新的资源开放的态势已经势不可当。
第四个十年(2009-2018):重生期
征候式人物:莫言 刘慈欣 金宇澄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有媒体不无反讽地提及旧事:2009年莫言小说《蛙》在上海首发,出版社担心人气不足,请了郭敬明来“站台”。会后莫言称与郭敬明“并无交情”。这确实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莫言与郭敬明可以被视为两种不同文学体系的代表人物,郭敬明为莫言站台,王蒙担任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的介绍人,包括莫言2013年受邀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大学的名誉校长,都可以看作是两种文学体系的交集,但两者恐怕仍然“并无交情”。
三、莫言,1984年从部队干事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被誉为“军队作家、艺术家的摇篮”。学院下设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文化管理、美术、军事文化传播七个系。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博采众长,先后建立十余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长期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定期邀请著名作家、艺术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来院讲学,积极组织教学骨干到军地院校开展调研学习活动,广泛交流共享先进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多年来,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教育家代表团来院观摩,学院师生也应邀赴几十个国家访问、交流、演出,许多作品被国外翻译出版、收藏,展示了一流的艺术水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四、莫言简历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197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5年初,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轰动。2000年,凭借长篇小说《酒国》获得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5年,长篇小说《檀香刑》获得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8年,凭借《生死疲劳》获得红楼梦奖以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1年,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并且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来源:《解放军文艺》2020年第9期)
五、莫言文学创作的成功,获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培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不能走出束缚人们思想的禁区,不能打破“禁区”,就没有文学创作的春天,就没有敢于创作的作家。正是有了以莫言为代表的敢于创作的作家,才有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并走向了世界。
六、莫言先是获得中国矛盾文学最高成就奖,其后再获得世界文学诺贝尔奖。莫言是中国作家协会并已蝉联两届副主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国际文学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莫言因其独特的文学贡献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被广泛认为是当代文学的旗手,同时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风格和思考。莫言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获得最高奖作家
黑 莫言的人少之又少,挺 莫言的人多之又多,毕竟中国人口14亿多。因为绝大多数人民相信党,依靠党,拥护党。莫言是中 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已连任两届),莫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茅盾文学奖、中国文学作品最高荣誉奖。莫言文学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且早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莫言能获得最高荣誉矛盾文学奖,为什么就不能获得世界文学诺贝尔奖?有的人要起诉莫言文学作品,所谓有罪论,是质疑中国共产党,还是当中国共产党失察……有的人造谣生事……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难道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的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什么叫崇洋媚外?这样的人,这样逻辑的人才是崇洋媚外,跪舔,汉奸卖国者。那些人的逻辑,荒诞不经,无稽之谈。
八、何为爱国
美其名曰爱国,实则极其居心叵测,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冠冕堂皇爱国之幌子,收割流量,捕获猎取利益。正如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碰瓷”爱国主义的怪现象,一些社交账号打着“爱国”的旗号,大啖爱国流量饭。如现在网络闹得沸沸扬扬的毛星火起诉莫言,要将莫言治罪,用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捕风捉影,从根本上忽视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与现实中的人物画等号,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对话,或肖像描写,作为起诉犯罪的证据。岂有此理,荒唐至极。还美其名曰是爱国,打着爱国的旗号,是“爱国”还是“碍国”?是“碍国”“害国”吧!爱国从来都不是表演、盲从或自我感动,而是每个人心底里真实流露的深沉情感,决不能被廉价的“低级红”或恶劣的“高级黑”给带偏了节奏、混淆了是非。有的人把党领导下的主流媒体称之为“霉体”,公然与党对抗。获得中国茅盾文学最高成就奖、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成是汉奸叛徒,进行起诉治罪。莫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蝉联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获奖作品,都是经过官方严格审核出版发行。有的人公然与中国共产党 、及党领导下的党的主流媒体唱反调搞对抗,是何居心。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公然向党发起了攻击……参考,都市头条“理性爱国才是真爱国,中国人爱中国天经地义”一文
莫言说:“如果没有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具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教训,写出获得茅盾文学最高成就奖、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只有中国共产党伟大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才有文学春天的到来,才有中国茅盾文学奖、中国人才能获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
坚决支持拥中国共产党,以及党媒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与党和国家及主流媒体保持高度一致,认可莫言,赞赏莫言,莫言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作家军旅作家之一。
虚无实有20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