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灵魂
魏佑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是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的吟叹。他的佳句让我思索旅游山水的意义,我想游山水,让我们的精神状态平静、愉快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古往今来,江山留给我们多少胜迹,期间有多少变化,又有多少游人登临,留下了多少遗迹风韵。在前人基础上我们再次登临,和古人相比又有哪些新的变化?!这应该是我们向往山水的理由吧!
我们渴望周遭的事物,呈现出一种不被我们的生活染指的自发状态。太阳升起,可以为每一天的日出而感动。没有太阳如何朝阳?没有河水又如何锦绣?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汶水含混着远古的血缘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泱泱齐风,滔滔汶水。大汶河像一条巨龙,滋润着沃野的“汶阳田”,给莱夷子民带来福祉。千百年来,大汶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刚毅的气魄、清纯的气质亘行于齐鲁大地。它浩浩荡荡,像一条清澈的碧玉裙带,如一幅墨联千秋的惊世画卷,悠悠地从远方游来,蜿蜒在泰莱大地上,演绎着生命的力量。一条汶河,坚毅而厚重,这是远古的血脉。在太阳下,汶河水涌动着莱夷人的气质与表情。它那清澈的河水,与河中、岸边的鱼蟹、虫鸟、林木、花草、清泉、沙丘、孤岛,天然地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天然画卷。晦明变幻、四时不同。春天,河内清流涓涓,两岸草木峥嵘,宛若轻纱飘动;夏天,雨多水涨,波涛汹涌,恰似野马驰骋;秋天,两岸细沙软软,中流微波潋滟,好像薄绢弄影;冬天,堤外麦苗碧绿,河内水面冰封,仿佛银练铺翠。汶河水奔薄而来,由东而往西。一直流到泰山脚下,投入到母亲河的怀抱。《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中写道:蒙古语噶达素,北极星也,齐老,石也。唯此一石峰,其崖壁皆土,作黄赤色更无草木,壁立为天池。池中流泉喷涌,醴为百道,皆作金色。汶水向往金色,把汶河的水放到了文字的最高处。汶河尽得天地风云之气,虽不言不语,却映衬出日月往古至今其绝、其独、其柔、其刚的美丽。正如清圣祖康熙玄烨在《汶水吟》中描绘的:“汶水潺潺清似玉,石涧萦纡行踯躅。连山百里入莱芜,松柏绵蒙冬尚绿。”清高宗乾隆弘历在《过汶河》也有赞美“灵源远溯出莱芜,行地横陈齐鲁都。是日轻舆复经过,春风野彴自清殊。昔今不异观民切,来往宁因问景纡。分水北南胥济运,古人相土有良模。”
滚滚涛涛,不舍昼夜,千年万年,一条莱夷人的根长流不息。诗经发出了“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的歌咏。汶河含混着远古的血缘,同时也含混了神的戒示,宛转回首,有多少文明迁移盈消!
年年月月,汶水锲而不舍,以撼天动地、无与伦比的恢宏气势,在这里孕育出“汶阳田”。 这就是养我的土地,一片会生长的土地、永远膨胀的土地。
汶河在这片土地上流程并不长,只有六十五点五千米,可以称它是巨龙的尾巴,名副其实。这片土地曾破碎、残伤,遍布沟壑和皱褶。这片土地里流淌着古老的基因,负载着沉重的历史;同时它又是年轻的,血气方刚,毛毛楞楞,是一片正在成熟的风景:现代与原始、繁华与苍凉、沃野与荒原、声色荟萃与荒无人烟,就这样冷峻地对峙在历史之中。
一条河,一条纵横捭阖的大水,自然的生命就是人类的生命,保护莱芜的母亲河,社会的文明进步则是一种呼唤、激发与推动,保护应该从每个人做起,源头活水,人和自然在这里可以赢得更长的时间,生命的华光不会那么快消逝,可以从容汲取纯净的空气和阳光。
拒绝污染,才有了汶河弦响般的风声和水声、燕声和人声。走过春暖花开,走过内心的依恋和不舍,把河流推向远方,推向野花次第开放的远方,推向人间烟火的远方。
“只此是山”仙人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东鲁名洞,只此是山。仙人山是仙人安期生修炼的地方,仙人的仙气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圣地。莱芜知县陈甘雨登莱芜仙人山,在仙人山摩崖题刻“第一山”,“只此是山”,“爱山石”榜书大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复仙人山上的“仙人堂”。明初曾将仙人堂改为娘娘庙,知县陈甘雨又将其复名为“仙人堂”,并进行了修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莆田举人林建邦,携雪蓑子苏洲一起登游城南仙人山。林建邦是知县陈甘雨的好友加同乡。他与雪蓑一起出莱城迎仙门,过安仙寺,越季孟行祠,跨渡仙桥,过对仙门,涉仙溪,登至仙人山巅。历览了唐、宋、元以来的历代碑刻与纪念仙人安期生而重建的仙人堂,当晚,陈甘雨处理完公务后,也上山作陪。林建邦为此撰写了《复仙人堂记》碑文,由陈甘雨及其僚属刻立在仙人山山巅仙人堂前。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春,莱芜知县陈甘雨重登仙人山与凤凰山朝阳洞。陈甘雨在朝阳洞摩崖题刻“东鲁名洞”“高深绝处”,“空谷”,“直穷到底”榜书大字。在仙人山山巅左侧题刻摩崖大字“宫山一览”。这些遗迹足见仙人山的仙妙。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说:“大自然喜欢简单,大自然也不是傀儡。”先贤遥远的声音在时下变得清晰洪亮,人们重新回到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应该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莎士比亚曾说:“有智者虚怀若谷,有力者耻于伤人。”以宽宏大量之心,高抬贵手给自然与生而自由的动物们一条生路,“天人合一、仁爱及物、慈悲为怀”,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人类才能长久存活。仙人山牵着千年的风,千年的经书,千年的执著和坚定!连通千年的凤凰山朝阳洞,才能绽放靛青莲花,穷尽它的美好!心发所愿,口诉祈求。天空的白云,犹如一条高原上的哈达,护佑着原生态的松柏,把大地山川涂抹成一片碧蓝。这是人们的祈愿,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走进山林,心和蓝天和溪水和高原飞翔的鸟一样,也就走进一块洁净的空间。所有人的心都是透亮的,如同空气一般相融在一起,是因为仙人山,因为仙人的仙气的熏染,广阔的山峪,横无际涯的天空下我的面前是闪耀着美妙直抵心灵的陈公祠,席地而坐时仿佛看到那个在莱芜不足三年县令陈甘雨的身影。大好的晴天下,那个莆田人,将历尽艰辛,也将功德圆满!山上盛开着一种黄色的太阳花和一种虞香的叫不上名的白花,仿佛是尽显创业者的美丽。
一路下山,来到仙人遗迹,观看遒劲的篆字“仙溪”,清凉透骨的溪水上涟漪妙漫着前世和今生!人是山的灵魂,水是山的灵性。苍茫雄奇的仙人山孕育了大面积的荒野,而荒野是孕育生命的乐园。当你看到惊人的广阔的寂寥和那巨大的无法被形容的空旷时,你会想象在陆地上行走,也同样想象到有趣的生灵。心底无私,感天动地。仙人山没有易主,久违的喜鹊喳喳喳地给他报喜。正如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早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只有走向高原才知道不与自然共舞,人类的快乐便一无所有。”正像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样。我不是参禅者,没有大师这么高的悟性,但我相信,是必经过一番曲折之后,才能以平淡的心灵感悟山水的灵性,发现蕴含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唯如此也才能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一百多年前,一位独居湖边两年的美国作家,将两年在湖边生活的所见所思所闻记录下来,集成一本书,以湖名书《瓦尔登湖》,成为世所公认的自由、自然、生命的隐喻。
那么,大汶河,还是一条河吗?仙人山,还是一座山吗?
大汶河的水奔腾向西,仙人山长着一山树,一山哗哗啦啦会呼吸会唱歌的树,它当然是。却也不是。它已图腾为赤诚和奉献的化身,拼搏和奋斗的影迹,人生前行的支柱和灯塔。
这就是水的灵,这就是山的魂。

魏佑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文化英才。教育部“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专家,荣获山东省“最美家庭”、省“书香之家”、省“城市榜样”称号,济南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济南优秀“文化志愿者”。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