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荡秋千》
作者:明月
荡秋千是古今中外,无论是城市乡村的贫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常有的一种游戏。我最初接触荡秋千还是在小时候过春节的时候。每年的大年三十,当东方的霞光退去云雾,金亮亮的太阳照在院庭里的时候,在喜庆详和的氛围中,父亲会拿出一根又粗又长的大麻绳,先是拴在北房房檐下,后来有了西房,就改拴在西房的房檐下。拴的时候要避开人进出的房门,近靠窗户的地方。父亲把两根绳子拴在房梁的两端,绑结实就算完成了。绳子中间的距离约有一米宽,离地面的高度约有六七十公分。当绳子栓好后孩子们就欢天喜地的开始玩了。荡秋千有几种玩法:一是小孩子坐上去用手抓住左右两根绳子用脚蹬或后面有人推送才能荡起来;二是一人站在上面用脚蹬,一蹲一起,蹬的越有力,荡的越高;三是双人荡,有一人坐在绳上,另一人的双脚站在坐者的双腿中间荡,这主要是靠站者的双腿双脚用力;四是俩人都站在绳子上,一起一伏协调动作才能荡的高。由于农家的房子一般都不太高,有时荡高时也几乎碰到顶蓬上,所以荡秋千时还要控制力量,如果是院庭大,在较空旷的地方,就会荡的越高越好。你可以想像,当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孩穿着过年时的新花袄在房梁下像燕子一样轻盈地飞上飞下,自由穿梭空中的时候,他们的內心是多么喜乐,他们咯咯咯的笑声是多么欢快。
自从我到城里上学、工作后,隔三差五地也到公园里去转转,在公园的娱乐塲地也能看到秋千架,只是把木横梁换成了铁横梁,两边用竖起的铁杆支撑横梁,显得更牢也更好看一些。外观上类似单杠架上吊了个铁练秋千索,下面坐的地方也换成了薄铁板或橡胶板,玩法也基本一样,只是多出了男女青年,有时老年人也坐上去前后摆一摆,乐一乐。
当在大洋彼岸的外孙女和小孙儿出生以后,我曾在女儿家帮助照顾孩子住过一段时间。女儿家的院子很大,有一个Hectare(一公顷),院子里有松树,果树,有游泳池,有我种的一块菜畦,两个小孩在院子的草坪上摘野花,追蝴蝶,追兔子,看松鼠往树上爬,看小鸟在树上叫,在菜畦里摘西红柿、摘黄瓜吃,玩的也很开心。随着他们慢慢长大,这些玩法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心中的愿望,女婿就在后院里靠大桑葚树的旁边给他俩搭了一个瞭望塔,一个滑溜溜梯,一个秋千架。两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要爬到塔顶上拿望远镜远望,看山看水看远处的风景。要在溜溜梯上爬上滑下,等玩腻了,又来打秋千。开始的时候胆小,一个人不敢,要我抱着玩。再后来他们坐在上面,我在后面小心地推送他们玩。有时候姐弟俩还会争抢打架,所以小孩子在荡秋千和院里追逐玩的时候我得时时陪护在身边,只有游泳时由父母陪游,因为我是旱鸭子。等秋千玩够了,我领着他俩也常在路边和草地上散步,时不时地编几句儿歌教他们朗诵,比如:“路边青草地,朵朵黄花缀。林间松鼠跑,树上小鸟啼”,等等。回想起来,那也是我们祖孙在一块儿过的最开心的时光。
而真正理解荡秋千的美好境界,是读了多篇古人的诗词以后,比如王健在《秋千词》中写道:“秋千高荡出燕低,半欲凌空半坠时”,活脱脱地把荡秋千时人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上飞下的情景描写的活灵活现。又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一词中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冷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个美人荡罢秋千,汗湿轻罗衫,突见客人来访,来不及擦拭整装,只穿袜子溜走的窘态刻画的维妙维肖。最使我印象深刻又非常喜爱的荡秋千词,莫过于大文豪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其中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什么样的感触啊!是游者在“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饶”的暮春时节,出门郊游的人,当走到一家庭院外时无意中听到墙里佳人打秋千的嘻笑声,引起了他的极大的兴趣和爱慕。可是这荡人心志的笑声是无意的,佳人们消遣够了,走了,却留给墙外的游人无尽的懊脑和惆怅,自是多情却被无情脑了。这时一首伤春、惜春和伤情的婉约词,由虽是暮春,却在春景如画的春游时遇到墙里打秋千的佳人引起,又由佳人的离开导致的烦脑结束,读来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由于小时候喜欢荡秋千,所以现在看到荡秋千的场景也会情不自禁的驻足观看,尤其读到有关荡秋千的诗句时诵读再三,玩味无穷。遗憾的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再也回不到儿时荡秋千的欢乐了。不知读者有无同样的经历和感觉?期盼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感想和诗句。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我小时候青海人把荡秋千叫打Shou Shou(发第四声),这个发音的汉字我不知该怎么写,在百度搜索里也查不出来。但青海方言里有“受瘾”二字,是享受、舒服的意思,根据这两字的含意推论,Shou Shou应该是“受受”二字,也是舒服的意思。所以当一个小孩子坐在吊绳上,另一个在后面推送的时候嘴里还喊着“Shou …Shou”的拉长音调。这当然是我小时候的记忆,现在的小孩们可能只会说荡秋千再不会说打“Shou Shou”了。
2024.春正月

作者简介:明月,原名李秀英,青海乐都人,青海河湟文学学会会员。曾就职于青海卫校,兰州大学,现定居西宁。曾在《河湟》文学杂志,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平台《作家美文》、深圳《都市头条》、广州《都市头条》、北京《都市头条》,青海驼铃岁月《都市头条》等,发表数百篇诗歌(散文),出版有《望海潮》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