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bula 15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我与星云奖,在快乐中追随
付昌义/文
第十五届星云奖嘉年华将于2024年举办,回想起与星云奖相遇的这么多年,真的是非常快乐,可以说是在快乐中追随。
回想起与第一届星云奖的相遇,那还是在2010年的时候。2010年,我有幸获得观摩银河奖颁奖的机会,也就在银河奖颁奖仪式上我听说晚上就要举办第一届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并且举办地还是一家电影院。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很兴奋,就想找机会去参加。但我当时一没有门票,二没有邀请函,所以想进去与科幻作家零距离接触还是比较难的。不过作为一个资深科幻迷,一向无知无畏,我想我首先摸到会场再说,所以当天晚上我到了电影院,但是没有门票我连电影院都进不去。所以第一步我先要混进电影院,这个方法对于脑洞大开的我来说倒不是很难,买张电影票就好。我六十元买了张《阿黛拉的奇幻冒险》电影票混进了电影院。影院虽然进去了,但影厅的大门没票依然进不去的。这时候我巧遇了姚海军老师,我就问姚老师要了一张门票,顺利混入会场,全场观摩了颁奖仪式。
虽然与第一届快乐相遇过,但后续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能有机会参加后续的活动,直到2015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我2014年的一篇关于科幻的文章竟然被推荐参加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评论奖的评选。那一届的评选规则很简单,只要网络大众投票和评委会投票合计进入前五就有机会获奖。不过很可惜,我虽然是老师但也不太好意思直接发动我的学生投票,所以即使获得了网络投票近百票的票数,我也没能入围,然后我就很可惜的与那一届的星云奖擦肩而过。
后来在2017年,我有幸认识了董仁威老师,被介绍加入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这才第一次真正加入组织。也是在2017年的北京,我第二次参加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颁奖仪式。那一次我也认识了很多人,还见证了以飞氘为首的八位科幻迷联袂为韩松老师献上了一首用他小说中的语句改编的一首诗,这是科幻迷们为科幻作家献上的最深情最真挚的礼物。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无数次,2018年和2019年在重庆,2021年上半年在海南陵水,下半年在重庆。直到2022年因为疫情耽误了一届,痛失了我的七星连珠奖。2023年又再次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参加。
在这一次次的相聚中,我认识了很多喜欢科幻,热心为科幻事业做出奉献的朋友,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断为科幻做出贡献。2018年我在南京发起成立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并举办江苏科幻写作培训营科幻论坛,先后举办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南京站培训,以及科普科幻微视频制作培训班,连续五届举办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建立江苏省科普科幻教育基地,组建江苏省科普作协科普科幻产业研究中心,撰写2015—2020 中国科幻人才培养与科幻教育发展报告、长三角区域科幻产业研究报告,组织2020年江苏省科普科幻教育论坛、2021年江苏省科普科幻产业论坛,参加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中国科普作协年会、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高端科幻论坛等活动,宣传交流江苏科普科幻工作经验,疫情期间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15+5天阅读计划为1400万江苏学生在线分享科普科幻阅读体验,助推南京入选全国十大科幻之城,同时还发表了许多科幻评论和作品。2017年我撰写的《生生不息的中国科幻》获得科幻圈同仁的关注,2020年我撰写的《马克思与科学幻想》还入选了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评论奖的最终决选并斩获了银奖。2023年出版的《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与幻想》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发布,并入围第十五届星云奖。这一件件都是因为星云奖和在星云奖上认识的科幻同仁。
回首星云奖走过的十五个年头,最让人怀念的就是星云撸串活动。韩松老师曾经在科幻大会上说过这么一个典故,全世界科幻迷、科幻作家必须经常相聚,围着篝火喝酒跳舞。他说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每逢科幻大会必然会撸串的来源。撸串的传统,其实也是星云奖最不起眼却又最有趣的部分。一群科幻作家和科幻迷们围坐在一起,不管是跳舞喝酒还是撸串侃大山,这才是最本真的交流,也是科幻作家新老延续传承,以及作家和粉丝之间最亲密无间的交流方式。彼此坦诚相见,你聊你的新作和未来创作计划,我谈我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相互之间的交流甚至争吵,可以碰撞出创作的火花。
正如瓦肯人所说“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一代又一代科幻粉丝和新人作家的加入和延续造就了科幻的长盛不衰。有了这个传统,我们就可以在这星云奖和科幻大会时删除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喝酒撸串、开心相聚,相互感动。也希望我们科幻作家和科幻活动者像刘慈欣、韩松一样,善待我们的粉丝,善待我们生生不息的科幻未来,因为未来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们,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祝愿中国科幻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祝愿华语科幻星云奖繁荣昌盛!

付昌义: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兼科幻专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协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协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成员。自2005年开始从事科幻教学和研究,先后在《青春行》、《科普时报》上开设科幻评论专栏,在《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科学大众》、《山花》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科幻评论,曾获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奖、清华永生科幻评论奖。现在《科学大众》杂志担任科幻专栏主持人。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