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聚发展 魅力林塘添活力
一一林塘村创建红旗党支部纪实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林竹居村千般美
塘绕农舍万户春
林塘村位于东乡区虎圩乡东南部,全村辖林塘、五桥、三城桥、悠久塘、大科口等五个自然村13个村小组,全村总人口约1700余人,现有中共正式党员65名。林塘村东南西三面环山,群峦叠嶂,风景绚丽;北面万顷良田,地肥人勤,稻菽飘香。坎黎公路绕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委会驻地竹林塘村,因竹多林多塘而得名,相传全村有九十九囗池塘,当年日军扫荡时期,发现该村林竹茂盛,池塘星罗棋布,都不敢贸然进村。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林塘村赫然在列,获此殊荣。

林塘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促美丽乡村“满天星”工程,把为民办实事作为重要载体和突出抓手,延伸党建主线,聚焦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落实“三度”工作法,积极用行动解决民生难题,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凝聚起服务民生的强大合力,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是通过勤走访、细摸排,提高办实事的“准度”。村干部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履职尽责作用至关重要。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通过入户走访,收集第一手资料,获取最真实情况,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搞清楚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建立群众“需求清单”,明确目标任务、时间安排、解决措施、责任人员等,并定期召开支委会推进落实,真正做到行之有向、落而有效。

二是面对面、心贴心,彰显办实事的“温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村支部深入实施党员“联户连心”工程,全面推行能人理事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基层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紧密结合、深度融合,实现党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以实际行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当年虎圩乡拟将公墓设在该村的马家岭时,群众反响强烈,非议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支部一班人通过党员联户的形式,对百姓晓之以理阐述绿色殡葬的意义,改变了他们观念,使公墓得以顺利建成。
三是谋新招、出实招,拿出办实事的“力度”,为民谋福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塘村山林旱地面积较多,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其真正成为老百姓致富的“聚宝盆”。村里通过广纳贤才先后将近百亩荒坡地招租给本村乡贤饶小毛种植雷竹、香根草等特色产业。这些基地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解决了一大批本村年纪较大者的就业难题,真正实现了“双赢”。与此同时,林塘村还充分发挥在外经商做企业乡贤能人的力量,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这些成功人士也常以感恩的方式,回馈家乡父老。仅以深圳东乡商会会长林塘五桥乡贤饶小毛为例,曾先后斥巨资用于家乡修桥铺路等民生工程的建设,彰显了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

非遗展风采,促乡村和谐文明。荣获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林塘五桥村车马灯,是集舞蹈、小戏为一体的民间灯彩艺术,以三国关云长与张飞率兵深夜从曹军成功救出刘备两夫人凯旋回营路上,受到刘备与赵云亲自迎接时众官兵载歌载舞、喜庆逗乐的民间传故事为背景;融跑马、舞蹈、小戏等为一体,同时配合打击乐吹奏乐的表演形式,表达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团体精神。内容健康、风趣幽默道具简洁、古朴的车马灯,再适时融入现代的拒绝高额彩礼、移风易俗等热点话题,不定时地在本村及外地演出,为繁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今,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林塘村,沐浴着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正笑蔼蔼地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