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艺术化之美
一一拜读桑恒昌现代主义意象诗歌联想
王传华

这架被称作皮囊的身躯
不就是浓缩的土地吗
皮肤是黄土地
心胸是红土地
消化系统是黑土地
以血液浇灌
终身于无声中
闻警世之语
惊了蛰也惊了心绪
不再用冰着的眼神
看了世界看世纪
我敲打着骨节
叩问血肉的土地
比古稀还古稀的
你是否准备好
再一次
耕耘自己的春季
一一桑恒昌《惊蛰帖》
• 五颜六色的画面美
诗歌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有血肉的,有色彩的,有气节的,有光泽的,是“阴阳相抱,冲气以为和”谐的。
一一结构成诗歌的精神性“质料”,令诗人“不再用冰着的眼神 /看了世界看世纪 /我敲打着骨节 /叩问血肉的土地 /比古稀还古稀的你 /是否准备好 /再一次 /耕耘自己的春季”。
哦,一个“以血液浇灌终身 /于无声中 /闻警世之语惊了蛰 /也惊了心绪”的新生的白雪阳春,风尘仆仆地扑面而来……
不知是否
真有三生之幸
除夕夜
这个节点
闭上眼送走一岁
睁开眼迎来一年
终点起点
同一个驿站
消亡新生
同一刻转换
千佛山顶
万众倾听
那口有心向暖
无力驱寒的古钟
正用痛快的痛
痛苦的痛
撞响
生命的回声
一一桑恒昌《除夕钟声》
• 生命撞响的旋律化
诗歌的文字,不是静止不动的符号,而是“千佛山顶 /万众倾听 /那口有心向暖 /无力驱寒的古钟 /正用痛快的痛/痛苦的痛 /撞响 /生命的回声”,是命运拨弹流动的蝌蚪音符,是人生倾诉衷肠的闪闪灵光。
一一这“古钟撞响的生命的回声”,交响着,激荡着,滚动着,形成诗歌的动力,会聚在佛苑道场里,演奏辞旧的彩调,弹响迎新的呼唤,放飞眼神不远处,春的天使扇动着七彩祥云的翅膀,仙也神也,飘然而至……
每当写到母亲
我的笔
总是
跪着行走
如果母亲是鱼
她会剥下
所有带血的鳞片
为儿女做衣裳
母亲用五更灯火
纺了一根脐带
我把它走成
一万里
尽是滔滔的江河
今夜
母亲又会在
年头和岁尾的路口等我
再一次将儿子
连根拔起
一一桑恒昌《除夕之忆》(收入教材)
•意识流动的戏剧性
诗歌不是形而下地线性地陈述现实经验故事,而是形而上地采用戏剧性意识流手法,将生活真谛上升表演为精神性命题。
一一 这是诗歌固有形式灵魂出窍的革命性开河,它彻底打破了平铺直陈的叙事性窠臼,赋予诗体以立体化滚动辐射的崭新容颜和道貌,用“跪着行走”的“心笔”,将对伟大母亲的疼痛怀念和虔诚祭拜,神剧般演义到一种不尽江河滚滚流的一一怀亲极致。
几乎每一页
都被洞穿过
或用冰冷的长矛
或用灼热的枪弹
几乎每个洞
都被缝补过
或用流泪的鲜花
或用麻木的时间
一一桑恒昌《读史》
•艺术化的批判意识
艺术的批判是诗歌的灵魂。直面“当代诗歌的绝境与危难” (《未来诗学的形式、动力与质料》),要在“形式、动力与质料”方面,赋予诗歌新的充溢未来诗学灵命的生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间断地批判僵化的意识形态绑架取向,向凝结干涸的思维方式决裂,还诗歌一个在诗人心灵感应和诗学精神领域里,自由生长自在繁衍的空间。
诗歌道性的艺术批判,旨在批判人性角落隐藏着的假恶丑;而艺术批判,恰恰是对人性世界真善美的赞颂和光扬。
(于2024年3月1日温哥华 即兴评述)
桑恒昌简介

我的肩上长出一杆枪
我的手上长出一支笔
我醒着枪便醒着
笔失眠我便无眠
我的生命
在变成子弹的过程中
变成诗句
若七行嫌长
就缩成四行:
祖国的前面
有我的胸膛
祖国的后面
有我的脊梁
也可写成一行:
我是一发
退出枪膛的子弹
本文作者简介:
王传华,1940年生,山东泰安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杂文学会原理事、《联合周报》原编委/文史部主任兼“东岳”副刋主编、山东省政协文史编辑部原主任、《春秋》杂志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副编审。

著有《桑恒昌 一个诗做的人》(文论集)、 桑恒昌诗 王传华 评《大声说着光芒》(诗集)、郝俊美 著 王传华 评《行走花间》(诗集) 、桑恒昌著《新诗绝句诗书集》(119首)王传华【笔谈】;以及系列书画艺术鉴赏文论等等。
(济南市退休教师王炳强 荐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