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振民
古人言:文以载道。
道是什么?按历来的解释,是事物的本原与规律,人生的观念与遵循。在当今来说,无疑应该包括经济潮流,政治趋向,社会风标,生活真谛。
道不同,文亦不同。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反映此道之文,也就呈现出大繁荣、大创新、大出彩的面貌。
以彩墨细描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之胜者,是一种文章;以史笔畅写场院门巷,犁耧耙耱之变者,亦一种文章;而以如椽狼毫大书人的风骨、精神、成就、奉献者,又一种文章。在作家马力同志的笔下,多属后者。而这个后者,似乎与目前时代之风驰电掣、云滚波翻的浩浩道风,更加贴近。
我们党和政府强调一切工作以人为本,考其原由,乃缘人是世界的主人,人是文明的精灵。一切以人为本,就把握住了创造世界、构建文明的核心主题。作为作家,以写人为主,通过写人而载道,应该是其最重要的职能。马力同志原是小说高手,曾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现实人生的深刻变化,寄托了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料其散文也出类拔萃地有着这一特点。
读其散文集,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写了许多体现新时代道风要求的人。其中有献身革命的先哲,有亲民富民的领导,有经济战线的弄潮儿,有文化领域的争优者,有倾情育才的师长,有望子成龙的双亲……即便是写古时傲骨铮铮的名臣、丰采斐斐的才子,他也挖掘出了他们所禀具的当代价值。自然也有点其他作品,而这些其他作品背后,也闪耀着新人的光影,融渗着新人的灵魂。这样,他的作品就成了新时代文以载道的典型。
然而道欲传远,其文须佳;马力同志的文章即无愧佳文。
马力同志的散文,往往有着一种诱人入门的结构美。他总是把自己笔下的人与事予以巧妙的编织,在整体布局上,有的弯转出一,种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有的架构出一种异样的风姿,耐人观赏。在小段安排上,有的看是简简单单的过程,叙说得却颇见起伏叠荡;有的原是人们烂熟于心的场面,描述得却倍觉别有洞天。像其关于石油公司经理黄仁生、“早脆王”果业开拓者宁灶武、马面青天马锡山、县文联主席张旭光、隋末秘书监薛道衡、唐初四杰之首王勃诸篇,或构造奇异,或展示别致,都分别体现出以上优点而紧紧地粘住了读者。
马力同志的散文,也往往有着一种娱目悦心的烘托美。他要突现某个人与事,总爱从历史的或周围的人与事说起,进行互相对照或比喻,把自已要摆的人与事衬托得异常鲜明,就如高明画手的烘云托月一般。他写政工干部李海忠,写环保局长雷学理,写著名画家王有政,写自己的大姐马秀鸾等等,都不乏这种手法的运用。写你的怎么怎么,先道出别人的不怎么怎么;写张的这般如此,同时端出李的如此这般,或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使自己要强调的形象与思想立即给人以特殊的印象。而且他的烘托总是充满着一腔激情,或生动描写,或慷慨议论,汪洋恣肆,排山倒海,顿使感染力大大增强。
马力同志的散文,还别具一种亮点:语言洋溢着形象美。他绝少抽象记述或说教,总是以鲜明的具象手法状人状物,喻事喻理。他的描写是形象的描写,叙述是形象的叙述,议论也是形象的议论。一下笔就是个灵动灵动的立体,一开口就是个活脱活脱的浮雕。那关于妈妈送他上学的描写,从头至尾满是具体的动作,具体的物件,具体的声容,具体的过程,把伟大仁慈的母爱写得活现;那关于农村正月初一的叙述,始终是些点炮唱歌、穿戴打扮、急着走台下,挤着看台上的不断跳动的小镜头,把新时代农民过大年的欢乐写了个扎;那关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议论,通篇在用某人某事的形象比喻,讲明吃饱穿暖后还须提升精神境界的道理,使人十分易于接受。
如上所述,马力同志的散文就像讲故事、画画儿一样具有小说和绘画的特色,这种效果缘于其自身原本就是一位小说家和画家。由于作者的这种双料艺术天才,读其文章就如畅游在艺术的海洋,沐浴中享受,享受中沐浴,因而有不少读者喜欢他的作品。
唯其如此,马力同志的散文就很好地弘扬了他笔下各类人物可贵的品质、风格、才华、造诣,成了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侧面反映,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回应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期待,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道风。因而他的这本散文集是一本值得肯定、值得宣扬、值得学习的好书。
我应作者之托,校阅了这本集子的清样后,特作本序,以期与读者共赏之。
2011年9月4日于五功斋
(选自《马力文选. 散文集》〔作家出版社〕)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