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
文/王维佳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观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西藏不仅有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仅寺庙在历史上最盛时就有2700多座,还有不少宫殿、园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导致在过往漫长的岁月里几乎与世隔绝,直到新中国成立,打通进藏天路,才慢慢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并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启文明进步民主富裕的新纪元。特别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实施援藏战略,由中央和相关省市组织部门统一派出干部或专业人才到西藏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实施了一系列包括教育、卫生、交通、能源、通讯等领域的援助项目,支持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福利水平,促进了西藏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实现西藏的长远发展。
去过西藏的人都说,那是一个既令人心驰神往,又让你望而却步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不断刺激着人们猎奇的神经,让你萌生跃跃欲试、一探究竟的冲动。2008年8月末,受辽宁省委组织部委托,我有幸率局机关和广播电视台有关同志,赴西藏那曲考察,看望慰问长期工作生活在那里的40多名援藏干部,同时也圆了我一直想去西藏的夙愿。在走进西藏的短短10天时间里,让我看到了解到了一个与内地迥然不同的世界。一次次从未有过的特殊体验,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1、拉萨印象
十几年前,沈阳直飞拉萨的航线尚未开通,我们选择了从成都登机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飞行顺利抵达拉萨贡嘎机场。走下舷梯的第一感觉就是天空特别通透明亮,空气清新得就像被过滤过一样,忍不住深深地吸上一口。离开机场在去拉萨的路上,当地的“老西藏”再三叮嘱我们:到了西藏一定要放慢生活节奏,空手走路相当于扛着面袋子负重前行,不能走得太快;昼夜温差较大,千万不能感冒;宾馆里配有供氧设备,晚上休息一定要用上。大家像小学生一样静静地听着,生怕不经意间漏掉重要事项。
进藏后需要有个环境适应期。我们计划前几天先在海拔相对较低的拉萨和林芝地区过渡一下,尔后再去那曲,完成任务之余,再视情到其他地方走一走。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从第二天起,本着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顺序,在拜访西藏文广局之后,便开始了为期8天的考察行程。
布达拉宫自然是首选之地。布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也叫红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由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组成,与高耸陡峭的石壁山岗浑然一体,气势雄伟。站在广场中央仰望布宫,令人肃然起敬,顿生神圣之感。我们带着探秘般的好奇,从西侧的坡道拾级而上直达宫殿。出于文物保护和安全考虑,只开放了部分空间供人隔着栏杆观赏。殿内光线昏暗,结构复杂,恍若迷宫,充满神秘,一盏盏酥油灯长明不熄,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徜徉其间,沁人心脾,梵音缭绕,直达心灵。这里收藏和保存了大量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据说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现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缎品及工艺珍玩,琳琅满目、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走出布宫,来到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的大昭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万盏酥油灯长明,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虔诚的信徒们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也记录下千百年沧桑岁月和朝圣者络绎不绝的身影。
看了大昭寺必看小昭寺。小昭寺藏文叫“燃木齐”,与大昭寺并称为“拉萨二昭”,位于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于7世纪中叶。小昭寺的名声和规模虽然比不上大昭寺,也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别有特色。小昭寺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雄伟的重楼叠阁,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蔚为壮观。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进退两难。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筹建小昭寺,并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该寺坐西朝东,以寄托这位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小昭寺不仅是西藏最早的寺庙之一,而且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在汉藏民族关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利用闲暇时间还游览了著名的八廓街。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它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说,由于在拉萨四川人占很大比例,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八廓街是由东、西、南、北四街组成的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人称为“圣路”。随着进藏路打通和旅游业兴起,这里渐渐变得繁华起来,更平添了浓浓的商气。漫步在古老的街区,依稀穿越时空,又像置身异域,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摆放着各式各样具有独特藏族文化的手工艺品、藏传佛教祭品法器及藏药等,如唐卡、哈达、藏香、转经筒、天珠、绿松石、红珊瑚、雪莲、虫草、藏红花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禁不住诱惑,信手挑上几件留作纪念或送给亲友。
2、林芝之旅
第三天驱车去林芝。和我同行的两位电台电视台副台长,为了积累影像资料,他们携带了几套摄影器材,长枪短炮一大堆,为此那曲文广局还特地安排了一位身强力壮的本地人,专门协助上下车时搬运设备。拉萨到林芝近400公里。这是一条号称中国最美高速公路,沿途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第一个景点是米拉山口。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透过车窗往下看便是万丈深渊,也只有当地的老司机才能如此得心应手地驾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这里聚集着许多观光的游客,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弥漫着浓浓的宗教气息。
我们短暂停留后一路向东继续前行,大约两个小时左右到达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该湖湖面海拔348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位于林芝工布江达县境内的高峡深谷里,是一处著名的红教神湖圣地。巴松措是绿色的,是那种淡淡的翡翠般没有杂质的绿色。湖水清澈得可以看见两三米下成群游动的鱼儿。四周青山如黛,顶峰终年积雪。湖边的雪山和湖面倒映的雪山彼此交错,连绵不绝。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处有一座小岛名为扎西岛,上岛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手拉的“船”:一排用浮木做的筏子,摆渡人拉着一根横跨两岸的钢缆迎来送往。岛上有唐代的建筑“措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措宗”意为“湖中城堡”,与其他寺庙最大的不同就是寺前的石阶两侧,赫然立放着夸张的男女生殖器木偶(红教的一大特色是生殖崇拜),寺内供奉着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寺南有一株桃抱松的连理树,很是神奇。
离开巴松措,下一个景点就是远眺南迦巴瓦峰。南峰海拔7782米,周围被雅鲁藏布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环绕,峰峦白雪皑皑,主峰如利剑直刺云霄,峰体呈三角形分布,位列东喜马拉雅群峰之尊,与加拉白垒峰和白里峰两座姊妹峰遥相呼应,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珠联璧合。因为不是旅游,我们就近选择了便于进出的索松村,在村子前的江边悬崖上有一处鲜为人知的观景点,视野一望无际,偶见身着藏装的村民在田间劳作,脚下就是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像一条绿色飘带缓缓流向南迦巴瓦,远方的神峰沐浴在阳光下。在这里能领略到雅鲁藏布江和南迦巴瓦峰山水交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震撼人心的绝美场景。
下山后我们还沉浸在神山圣水的美好回味之中,不知不觉已经到达目的地林芝市。林芝市古称“工布”,地处西藏东南部,素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等美誉,市政府座落于巴宜区(八一镇)。林芝市为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横断山脉所环抱。南部临近印度洋,喜马拉雅山拦截了大量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巨大的地貌落差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林芝极为丰富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到了林芝几乎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倒是因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远离喧嚣,仿佛置身世外,住久了怕是乐不思蜀,他乡成故乡了。
我们在短暂考察当地文化广电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次日一早就踏上了归途,并继续顺道游览一些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尼洋河。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河面宽阔,波光粼粼,水流平缓,水质清澈。走进卡定沟,奇峰耸峙,异石嶙峋,植被茂密,古树参天,瀑布飞泻,一尊天然形成的高大石佛面容慈祥,雄伟壮观,在瀑布中时隐时现,平添几分神秘,天佛瀑布由此而得名。
看完卡定神山,我们来到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下游的巴结乡境内巨柏自然保护区,这里散布生长着数百棵千年古柏,是一片较完整的巨柏林。这些古柏平均高度约为44米,胸径为158厘米。在古柏林中央有一株十几人都不能环抱的巨柏,它高达50多米,直径近6米,树冠投影面积达一亩有余。经测算,这株巨柏的年龄已有2000-2500年之久,被誉为“世界巨柏王”,当地人更是以“神树”之尊加以崇拜和保护,树上系着许多红色布条和五彩经幡,虔诚的信徒手摇转经筒绕着神树走转,远处不时传来阵阵梵音。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地区居然能长成如此参天巨柏,不由让人感叹植物界神奇而顽强的生命活力!
走出巴结乡直奔极具欧陆风情的鲁朗林海,谁知天不作美,就在距离目的地数公里的山间,天色突然阴沉下来,气温也随之下降,预示着一场雨雪将临,高原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无奈只能放弃这个景点,返回国道继续向拉萨前行。约摸中午时分,前方远处出现一片参差错落的古建筑群落。走近细看这些斑驳沧桑的碉楼建筑结构独特,古朴雄伟,有7~9层楼,高10余米,楼体皆用石料砌成,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古代,历经风吹雨打依然保存完好。楼内有木梯可供上下,当遇到外敌或盗贼入侵时,可从预留的孔洞中向外投掷石块,易守难攻,可见碉楼具有居住和防御双重功能。我们好奇地逐层登到楼顶,环顾四周,视野开阔,群山、河流、道路、村落等一览无余,不由感慨古时候藏民们生存环境之险恶、抗争精神之顽强和建筑工艺之高超。
3、无眠那曲夜
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是西藏的“北大门”,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美誉。境内铁路、公路、光缆、输油管线、直流联网等“生命线”贯穿其间,地理位置特殊。那曲地区属亚寒带气候区,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严寒干旱,高寒缺氧,其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口支援省份是辽宁和浙江两省,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条件艰苦。
从拉萨到那曲大约350公里车程,因急于赶路一大早便出发了,沿途也顾不上欣赏异域风光,只是觉得植被越来越少,车子在缓慢上坡,可能是高原缺氧的缘故,司机不断加大油门,车速就是上不来。经过5个多小时的一路颠簸,总算抵达目的地。远远望去,热情的那曲人早已列队等候在道旁的草地上,他们手捧着哈达,身着鲜艳的藏族服饰,载歌载舞、敲锣打鼓迎接远方的客人。一下车我们顿时被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感动了:一条条蓝色哈达,一声声“扎西德勒”,一张张红色笑脸,一碗碗青稞美酒,让你有一种大驾光临、受宠若惊的感觉。面对淳朴善良、盛情难却的主人,就算你平日滴酒不沾,也会毫不犹豫地接过酒碗一饮而尽。
午餐后稍事歇息便来到会议室,看望提前集合等候的48名援藏人员,他们都是来自省直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秀党员干部,一去就是3年。座谈中得知从内地到西藏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因缺氧引起的高原反应,刚开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晚上睡不好觉,身体会越来越糟,用当地人的话说“你们到西藏来不工作也是奉献”。不用说3年了,我们刚到两天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比如说话“断片儿”、好忘事。听他们说由于高原气压低,平时喝不上真正的开水(沸点70度),吃不上熟透的饭菜,更可怕的是3年援藏回来后,心脏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会明显变大且不可逆转,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就冲这一点我觉得组织上给予援藏干部的任何待遇和奖励都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座谈会结束后,按惯例都是当天返回拉萨休息,但作为一名35年军龄的老兵,看到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有种身在异域他乡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觉,怎忍心见面就告别、说走就走呢?此时此刻我二话没说,决定留下来多和他们唠唠工作生活方面的事,好把前方的需求带回去,让他们打消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做好援藏工作。记得那天晚上我和局里几位同志几乎聊了一夜,床头放着氧气瓶竟毫无睡意。有人说缺氧会嗜睡,而我的大脑皮层却异常兴奋,以致无法入眠。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说应该把“眼见”改为“实践”,对于高反现象,光听别人说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即便是到了西藏,如果就在林芝、拉萨这些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方转转还不够,只有在那曲、日喀则、阿里羌塘和珠峰大本营这些高海拔地区至少住上一宿,才会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次日返回拉萨途中顺道游览了纳木措湖。纳木措位于西藏中部,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中国第三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面积约1920平方公里,最深处超过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纳木措南边和东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南部是直插云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北侧倚偎着起伏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像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草原上。纳木措也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湖畔玛尼堆遍布,每块玛尼石上都刻着神秘的藏文字符,教徒们经过这里时都会投下一枚,久而久之便堆积如山。伸入湖心的扎西多半岛上的扎西寺,更是香火氤氲,经幡飘扬,每年吸引着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千里迢迢,来转湖朝圣,到寺中上香,以寻求灵魂的超度。
4、止步日喀则
从那曲回到拉萨后,大家都想去珠峰大本营一睹“日照金山”美景。次日未经休整就驱车朝日喀则的定日县进发,沿途拟看两个景点。车行约两小时首先到达羊卓雍措,山口上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两行红色大字: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湖,最右侧还标着海拔4677米。俯瞰、远眺就是群山环抱、一望无际的翠绿色湖面,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圣洁而宁静。羊卓雍措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封闭性内陆湖泊,湖面海拔4441米,平均深度约23.6米,湖水储量约160亿立方米,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区。遗憾的是行程匆忙,不能仔细欣赏,只是听了陪同人员的介绍拍照留影后就又上车了。
大约又走了一个小时,一种从未见过的冰川景观出现在了远方的视野中,这就是著名的卡若拉冰川,距离公路仅几百米远,我们兴奋地跳下车直奔冰川而去,自下而上地欣赏其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卡若拉冰川的海拔高度约为5560米,具有显著的冰川特征,包括蓝绿色的冰川湖泊、巨大的冰川舌以及冰川巨石,这些都位于山体的上半部分,而下半部分是没有冰雪的。卡若拉冰川曾因电影《红河谷》在这里拍摄而一炮走红,随后又有《江孜之战》和《云水谣》等电影相继前来取景。据说在拍摄《红河谷》时,剧组为了追求雪崩的真实效果,在使用炸药爆破时不慎将冰川炸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从而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到达日喀则安排好住宿后,我们来到了扎什伦布寺,它位于日喀则市尼色日山脚下,与拉萨的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主要建筑包括大弥勒殿、历世班禅灵塔殿、四扎仓、错钦大殿、大经院和白塔等。寺内的弥勒殿、大经堂、千佛殿等建筑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弥勒殿的弥勒大佛高26.2米,被誉为中国第二大室内铜像。此外,扎什伦布寺还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如明代壁画、清代佛像、唐卡画和绣品等。扎什伦布寺是西藏著名的朝圣圣地之一,每年藏历五月,都会举办展佛节,将原来佛(无量光佛)、当下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强巴佛)这三大巨幅刺绣佛像展挂在展佛台的向阳面壁上,来自各地的朝拜者络绎不绝。此外这里还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1959年达赖喇嘛曾在此召开西藏全区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西藏和平解放。
结束一天的行程,大家显得有些疲惫,晚上早早回各自房间休息。房间里的供氧设备需要提前预约方可使用,因为当时并未觉得有什么不适,我就没有开通供氧。前半夜睡眠还可以,可到了后半夜突然醒来,一种说不出来的特殊感觉出现了,心里慌乱得再也无法入睡,直觉告诉我这就是高原反应,想找随行人员可都不在一个楼层,于是就想打电话求助,可在手机电话簿里翻来翻去就是找不到人名,这时我打开窗户站在窗口继续搜寻电话号码,不知道又过了多长时间,电话终于打通了,他们知道有情况,马上开通供氧系统。我重新回到床上,对着氧气吸了一会儿,神智很快恢复了正常。就这样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平安度过了这一夜。
次日,为安全起见我决定放弃最后一段行程,和另一位同志提前返回拉萨,其他同志按计划继续前往珠峰大本营。后来听他们说大本营之夜更具挑战性,果断止步日喀则实乃明智之举。我在回拉萨途中还游览了江孜古堡和白居寺。
江孜古堡,也叫江孜宗山古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内。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浓,城堡实际上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江孜是一个盆地,在一片葱郁的色彩中一座赭黄色的石山拔地而起,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显得特别抢眼,远远望去酷似一座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让江孜享誉盛名的是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1904年4月,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入侵英军两个多月,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抗英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为缅怀一个世纪前的抗英英雄们,后人在宗山下的广场上矗立起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电影《红河谷》,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拍摄的。
白居寺,位于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三面环山,四面临水,寺中有驰名中外的白居塔,正名“菩提塔”,有“十万佛塔”之美誉,白居寺就是因为这座佛塔才格外富有魅力。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1904年,第二次英国侵藏战争中,英军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占领白居寺的英军,抢劫了该寺大量文物、藏经等,并且将佛堂改为食堂,在转经筒上钉钉子改为食品输送带。经过战斗,英军屠杀许多藏族民众之后,占领了整个江孜,后在西藏人民英勇抗击下被迫撤离。
此外,这次西藏之行还有两个偶遇的场景令人难忘,一个是水葬台,一个苦行僧。先说说与水葬有关的事。在前往日喀则途中,公路沿着雅鲁藏布江沿展,在几处拐弯伸向江边的突出部设有水葬台,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上立着一块石头,上面还摆放着刀斧等用于分解尸体的工具。在藏人的观念里,水乃生命之源,是神圣的,人死后应归其源。所以藏人很少玩水、玩雪,更不吃鱼,因为鱼是河神。受原始宗教的影响,把尸体抛入水中喂鱼,正是对河神的祭祀。水葬时,在喇嘛的祈祷声中,尸体被一块块解割下来,然后丢进滔滔江水里,鱼儿们便蜂拥而至前来抢食。
再说说苦行僧。途中还偶遇朝圣者经过,他们大多衣衫褴褛、头发零乱,双手握着鞋状木板高高举起,年轻者三步一匍匐,年纪稍大者五步一匍匐,疲劳时最多七步一匍匐,五体投地,缓慢前行,历经数月、数年甚至终其一生,只为到达心向往之的宗教圣地。一路上他们过着常人难以想象极其艰苦的生活,吃饭靠化缘,住宿投寺院,或露宿野外。遇到好心人资助,他们也只留下一小部分用于最基本的生活之需,绝大部分都会奉献给沿途寺院。只有亲眼目睹此情此景,才会感受得到信仰的力量,也才会知道什么叫做苦行僧。
西藏之行虽然过去十几年了,置身那种超凡脱俗的环境氛围,仿佛一次次经受精神洗礼,这种感觉时常萦绕心头,邀我诉诸笔端,说出来与人分享。看到这不知您是否也有去西藏亲身体验的冲动,如果有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定会让您不虚此行,久久不能忘怀。这也许正是有人所说不去西藏终身遗憾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