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七十辑)「飘舞的剑」(5436辑)

十四
烟台军民在海滩上为被日本军舰杀害的三位渔民祭奠。
雪白的纸钱随风飞撒在广阔的海滩上,哀哭之声响彻天空。
三个棺材前是三个牌位,分别写着:
惨遭倭寇杀害鲁公玉林灵位
惨遭倭寇杀害郭公满仓灵位
惨遭倭寇杀害郭公东山灵位
一个乡村先生模样的中年人朗声念着祭文:
大清同治九年五月八日,我山东省烟台府牟平县柳林村渔民鲁公玉林、郭公满仓、郭公东山在我大清天台岛海域捕鱼作业,正起网收鱼之时,忽遭倭寇恶意驱赶,竟至发炮轰击,网破船毁,三公俱魂丧茫茫大海之中。噩耗传至乡里,里人无不为之万分悲痛。想我三公,俱系安份之民,又在世代袭用之渔场作业,何以竟遭弥天横祸!想我三公,俱系大清子民,历年皆是如期交纳捐输,何以未有大清军队保护?想我三公,已成辞世冤魂,却未能有申冤之处,何以竟无众亲友报仇之机?呜呼!倭寇猖狂,作恶一方,天朝泱泱,岂容跳梁!三公安息,九泉可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指日同忾,直捣扶桑!哀之念之,尚飨尚飨!
这时,丁宝桢父子与从人站在乡亲们的后面听着祭文。听到后来,丁宝桢泪流满面,胡茬倒竖,阵阵胸潮起伏难平。
几位文武官员来见丁宝桢。他们是:烟台知府田洪才、镇守烟台威海蓬莱等处总兵官王辉球和北洋水师“齐远号”管带林熙。
三人:“见过抚台大人。”
丁宝桢:“免礼了。我们走吧。林管带,这次就全靠你们北洋水师鼎力相助了。”
林熙:“抚台大人却是为我海防着想,理应提供支持。”
丁宝桢:“既然如此,我们走吧。”

黄海,一望无际的黄海。
大清兵舰“齐远号”劈波斩浪行驶。
丁宝桢父子和几位文武官员都集中在兵舰的操纵室里,另外还有一名那天在天台岛现场的渔民。大家分明是还沉侵在祭奠遇难同胞的气氛之中长时间地默默无言,都把目光投向苍茫的海面。
前方出现了一个小岛。
渔民:“抚台大人,那就是天台岛。”
丁宝桢从望远镜中看到了小岛上挂着的大清龙旗。
在离小岛大约一千步的地方,渔民:“就在这里,鲁玉林他们正在起网收鱼,日本军舰恶狠狠地扑上来,一边硬说这里是日本领海不准中国渔船捕鱼,一边就发炮轰击,当场就将他们三个炸死在大海头。”
丁宝桢抓起桌上的酒福和一个酒杯,面色凝重地走出了操纵室,走到船舷,接连倒了三杯酒洒祭于大海。

众官员也都来到了船舷,默默地看着泛黄的海面。
突然,一艘小艇开抵了小岛。
丁宝桢从望远镜里看到,小艇上下来了个人,从岛石爬到了顶部,将大清的龙旗摘掉,换上了日本的太阳旗。
丁宝桢:“尔妈小日本这回跑不脱了!林管带!”
林熙:“末将在!”
丁宝桢:“截住小艇,给小日本一个教训!”
林熙:“遵命!”
林熙亲自操纵兵舰,向那艘小艇全速开进。
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从大海与蓝天交界处的后面,竟然驶出来一艘日本军舰。
那是一艘先进的军舰,有着很快的速度,几乎是在眨眼之间就来到了“齐远号”的面前,阻挡住了中国兵舰的继续前进。
丁体常指着日舰船舷上的三个日文对父亲说:“那是这条船的号,名叫‘和顺丸’。”
丁宝桢问渔民:“那天就是这条船吗?”
渔民:“不是。今天这条船大得多。”


日舰上一个人舞动两面旗子变幻着不同的姿势。
丁宝桢知道这是旗语。果然一会儿兵舰上的旗语联络兵报告说:“那边说这是他们日本国的领海,对我们中国军舰闯入他的领海表示抗议。”
丁宝桢:“你对他说,这里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中国人的领海,叫他滚出去!”
双方又经过了一个回合,旗语联络兵又报告:“日本人说,如果我们不将船开离这里的话,他就要发炮轰击我们了!”
日本军舰开始往后退,同时转动着火炮的炮口,分明是在调整象限瞄准中国兵舰。
丁体常对父亲说明:“日本人要退回到一定的距离才好开炮。”
丁宝桢:“林管带!”
林熙:“末将在。”
丁宝桢:“我们也把炮口对准它!”
林熙:“抚台大人,我们的炮打不赢他们的炮呀。”
丁宝桢:“打不赢也要对准它!总不能他打过来了我们一炮也不打过去呀。”

威海炮台副将陈永江:“我看,乘日本人不注意,我们赶快掉头全速退走,否则难免同那三个渔民一样。”
烟台知府田洪才:“我觉得应该退走。这不是怕,是避其锋锐,兵家常用之策……”
丁宝桢大怒:“给我住口!大清臣子,岂可未战而先逃?!今天,我丁宝桢就不信他日本人的邪!林熙,快下令转好炮口,将船开上去!”
林熙:“一炮、二炮、三炮,瞄准日舰!”
林熙自己掌舵向日舰冲去。
旗语联络兵又报告:“日舰发来旗语,提出谈判。”
丁宝桢:“谈判?好呀!咱们也来个先礼而后兵吧。”
林熙对水兵:“回信号,同意谈判,要他们过来。”
一会儿,水兵回来说:“他要我们过去。”
林熙:“抚台大人你看……”
丁宝桢:“我们过去。谁去,报名!”
烟台知府田洪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让我去吧。”


镇守烟台威海蓬莱等处总兵官王辉球:“我和田知府去吧。”
丁宝桢:“你们,行吗?”
田洪才:“我大清一个知府,可抵他小日本一国宰相,再加上王将军,我们一文一武,定不辱命!”
丁宝桢:“本抚不是不相信你们的才干,而是你们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没有我的高,就这样,我亲自去!”
田洪才:“抚台大人,你千钧之担在肩,不能去涉这个险!”
王辉球:“日本人心狠手辣,抚台大人的确去不得。”
丁体常:“我代替父亲和知府、王将军一道前去。”
丁宝桢:“你们谁也代替不了我。说白了,对一个知府他可能下毒手,对一个巡抚他就不一定敢下毒手。知府出面谈不成的事情,说不定巡抚一出面就谈成了。好了,就这样,我和体常去,其他的人全部作好战斗准备,万一我们遭受了不测,一切听从王将军指挥,该打就奋不顾身地打,该撤就加快速度的撤。”
田洪才:“留下大公子吧,让我跟抚台大人去。”
丁宝桢:“这也是不可代替的。因为,体常会日语,你会吗?体常,我们走!”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