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鹗的“抱残守缺斋”
朱亚夫
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曾为拙著作序时云“书斋名称通常是文人的自况,是主人自我寄托或多少有点自我标榜的题签。”可知斋名大多是“多少有点自我标榜”,故多“万卷楼”“怡红院”“梅花庵”等,可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为自己书房取名“抱残守缺斋”, 抱残尚不足,还要守缺,其实这里自有一番深意。

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原名孟鹏,字铁云,又字公约,别暑鸿都百炼生。后更名鹗,又字公约,号老残。他生性聪颖,不守绳墨,年少时读书能过目成诵。但他不喜八股文,因此得不到家庭的欢心,19岁对,参加乡试,未被录取。落第归来之后,他在家里自学,“纵览百家”,对于“治河、天算、乐律,方技,词章”,各门学问都有研究。1888年因参加治理黄河有功,升任提调、知府等职。以后,弃官经商,在上海开办坤兴织布厂等,1906年为逃避清廷查办亡命日本,1908年被袁世凯以“私售仓粟”罪发配新疆,次年即病死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葬于江苏淮安 。
刘鹗为何题室名为“抱残守缺斋”?原来他是我国近代著名收藏家,生平嗜古成痴,人称“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惟古器物是求。收藏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称,旁罗当壁,广及罂登。”这些古董,因历经千年,难免残缺不全,尤其是“殷契”、“隋碑”,“甲骨”、“瓦壁”等,更是容易破损。但刘鹗对之捧作珍宝。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抱残守缺斋”。
我国甲骨的早期搜集工作,始于金石学家、古董收藏家、国子监祭酒兼团练大臣王懿荣。1902年刘鹗买下了王懿荣收藏的1000多片甲骨卜辞,并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数年之间,前后加起来总共收藏甲骨5000多片,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对甲骨资料的保存和集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识辨了40多个字,其深刻见解后来被日益增多的证据所证明。之后,他选择其中1000多片,影印传世,这就是有名的《铁云藏龟》一书。该书是我国近代研究甲骨文字的最早著作。刘鹗的收藏著作还有《抱残守缺斋藏器目》,《铁云藏陶》等。
其实,斋名“抱残守缺斋”还蕴含着刘鹗的政治旨意,他的著名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的主人公,名为“老残”,就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老残“原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完全是作者夫子自道的口吻。他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刘鹗以“将老”之年,把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视作奕棋中的“残局”,恋恋不舍,而且他又以“抱残守缺”的观点,认为驾驭封建王朝这条船的人“并未曾错”,而把一切罪恶归咎于下层官吏的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可见他是一个守旧派。
不过,《老残游记》在揭露清朝官场黑暗方面,自有其独到的长处,鲁迅称其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由此开创了清末谴责小说之风气。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