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芳华沃土中
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写在《茌平文苑》千期盛典到来之际
文/七里河
欣闻《茌平文苑》发稿千期,心中甚是高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总感觉应该为之写点什么。《茌平文苑》是茌平区作家协会的官方平台,她始终秉承着文学这颗初心,不仅为区作协会员搭建了一个温馨之家,也为区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刊发作品的平台。
茌平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东部。秦时置县,自古属于齐鲁之地,礼仪之邦,人杰地灵。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一批名人志士。古有战国高士鲁仲连,唐代名相马周,宋代名医成无己,康熙帝师王曰高等古圣先贤,有孔子回辕处、孟尝君练兵场、鲁仲连祠、鲁义姑祠等名胜古迹;今有闻名全国的3A级景区金牛湖,有中国知名的信发集团,有闻名全国茌平圆铃大枣等。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茌平文苑》这颗文学之树。
创刊以来,《茌平文苑》在区文联、作协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弘扬区古老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发扬文学初心为己任,特别是在茌平文学界大咖乌以强主席的领导下,在冯喆老师、丁杰老师、张晓燕老师、翟玉梅老师四位责任主编的运作下,由一个刚开始时期的文学幼苗,经过几年的努力,成长为一棵文学的参天大树,进入了全国大的文学平台之列,的确是可喜可贺。
我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茌平人,从心眼里为平台的发展、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也是一名平台的主编,我深知作为一名平台的主编和编辑的辛苦,对于要刊发的每一篇稿件,应该做出怎样的付出和辛劳。有时候,为了作者的一篇稿子,为了作者稿子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字符,平台的编辑和主编,都要斟酌多次,修改多遍,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

《茌平文苑》的几位责任主编中,我和冯喆老师最早熟悉,也可以说冯喆老师是茌平文学界的前辈。早在冯老师,在肖庄中学教书的时候,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就知道冯老师是茌平文学的翘楚之一,这也为我后来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榜样。
在茌平文学界,冯老师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是一位作家,更确切的说是一位诗人,在省、市、区诗届乃至全国诗届,都是很有名气的诗人。我知道,当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冯老师就开始写诗,几十年来,创作了多少首诗,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直到现在还这么勤奋,诗歌的发稿量还那么高,这对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来讲,很是难得,得需要多么的毅力和勤奋,才能做到这样。更主要的是,打理运作平台也不是一个轻松地事情。别的不说,单说春节期间,就没有停止过平台的制作发稿,这是一般主编所做不到的事情。尽管如此,冯老师还是做到了。

我记得不知道哪位作家曾经说过,作家是愚人的事业。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先生,在高研班讲课时也曾经说过,写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一个耐不住寂寞的写作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茌平文苑》就是在这样一片热土中孕育成长的文学之树,在这片热土上耕耘的几位责任主编,是茌平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他(她)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审稿、编稿、制作、发稿的茌平文学公益人。都有着一颗对文学的敬畏之心,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茌平文苑》的千期发稿。应该说,他(她)们是茌平文学届的功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人,才会使得茌平的文学事业,得以在芳华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文学爱好者,得以在这颗文学大树的庇护下,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使得一些有着文学梦想的文学爱好者,圆了自己的发表梦。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比太阳更加长久,我非常相信这就话的力量,除了是对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的鼓励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文学价值的肯定和鞭策。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茌平文苑》千期盛典到来之际,衷心祝愿 《茌平文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衷心祝愿茌平文学的明天更加灿烂,衷心祝愿茌平文学的未来道路更加宽广……
作者简介:七里河水,男,本名范生,中共党员,聊城茌平区人,现居济南。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研班学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主编出版《盛世华章典藏文集》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并先后被山东省图书馆,聊城大学图书馆,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永久珍藏。《齐鲁诗风》公众号平台主编,《华人文学微刊》主编。长篇小说《老沙窝》入围2022年度济南市海右文学精品工程,2023年4月《老沙窝》开始在《中国作家网》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