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一记河北省文安县自学成才的宫汝义
作者:何万志

现年66岁的宫汝义,中等身材,体格健壮,心态乐观,精气神十足。作为建筑监理工程师的他,仍然工作在第一线。同时他对书法艺术不断追求,现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院士,廊坊市书法协会会员,文安县硬协、职协理事。
宫汝义出生于文安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天资聪明伶俐,活泼顽皮,眼珠一转嘎点子就来。
到了上学的年龄,因家里贫穷没钱买书包,空着小手到村里的小学校报到,拿到新书时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拿起铅笔开始跟着老师写1、2、3、4、5,惊奇的是那阿拉伯数字写得工整好看,且没有涂改的痕迹,好像不是刚入学的孩子写的。渐渐地进入了汉字学习,那汉字写得也是有模有样,是班里写字写得最漂亮的一个,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让父亲买了字贴,一有空就练个不停。
宫汝义读书期间正值文革时期,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到的文化知识甚少。当时家里贫困,劳动力少,初中毕业便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劳动之余,他不断地自学文化,练习书写。一次被抽调到大队理论组,办“学大寨”专栏,他写的毛笔字,被当地的知名文化人书写家何玉波发现,老先生捋着胡须笑着对他说:“孺子可教也。”便将宫汝义收为门下大弟子,每天晚上到何老先生家里学习写毛笔字三小时左右,由于长时间的用力紧握笔杆他的三个手指都出现了一道深沟,食指还出现了变形。经过何老先生耳提面命书法技能,使宫汝义的软笔书法有了质的提升,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除了练习写字,宫汝义还对木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做家具如何锯料、刨料、划线、开榫、凿卯及组装彻夜地苦思冥想,就连睡梦里都在研究榫卯原理,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到本村老木工师傅卲培汉家串门偷学技术,直到一件“被套”家具的出炉才被卲培汉发现,可老师傅并没有生气,笑着对他说:原来你小子是来偷艺的呀,不用偷,有不会的尽管问,我教你。在老师傅的点拨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榫卯技术,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木匠师傅。
宫汝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改革开放后踏入了建筑行业,又开始了新行业的自学之路,从零基础学习模板制作与安装,中午其他人都在休息,他就利用这休息时间学看图纸,细琢深思存入脑海。他一个人拿着图纸到施工现场与实物对照,细心琢磨图纸上是怎么标注的,实物又是怎么干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使之识图能力快速提升。同时虚心向施工技术员请教又学会了水平仪、经纬仪的操作技术。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各种技术规范及钢筋图集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他从一个普通职工到班长、施工技术员、工长、高工、监理工程师,一路攀升。宫汝义30多年的奋斗成长可畏是一路艰难但很欣慰。
尽管劳动艰辛,工作繁忙,但宫汝义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学习,50余年从未间断过,闲暇之余不断临摹古人字帖,只要见到漂亮的字画和牌匾他都会驻足观察,认真研究人家的字引人注目根源所在,字体结构及章法布局是如何处理的。博取众家之长,探索书理。
一年秋天他所在的公司承接了天津海军干休所一个改造工程,宫汝义就住在海军师长吕烈珠之子吕顺(范增之学生)的楼上,二人经常碰面互打招呼,偶尔闲谈得知有共同的爱好便经常交流书画,通过吕顺结识了南开大学教授赵均(范增之弟子)、王红(范增之学生),其字得到了二位教授的认可和点拨,王红还给了宫汝义十几支毛笔表示鼓励,增加了他更上一层楼的信心和决心。从此,他更刻苦地学习,坚持临摹、研究书法名家的书作,几十年如一日,挥毫不辍。当问及其爱好书法的感受时宫汝义说:常把翰墨当成蜜,因为爱好而勤练,为传承中华文化,写了半生总觉甜。
宫汝义的书法作品大气遒劲,自成风貌,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家”“盛世中国,传承经典”等邮册珍藏,其作品长期在宫筱岚老师创办的上海聚宝城书画院展出售卖。参加赛事多次入展获奖,荣获首届中国书法院杯大赛铜奖,第四届中国书法院杯金奖,第三届国粹传承杯金奖,第八届中国梦想杯银奖,廊坊市首届体育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面对荣誉从不骄傲,依然虚心学习。他性格秉直、生活勤俭、热情好客,我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宫汝义生活充实,潜心弄晚朝,又认真学习了唐诗宋词,学习诗词的写作,从不懂平仄到能写绝句、律诗及填词。他的诗词作品常在报刊上发表。经常东奔西走参加公益活动,和书友们切磋书法艺术,广交文人墨客,虽无宝进但有自得其乐,虽忙碌但精神食粮充足,为余年添色。
2024年3月2日


作者简介:何万志,字蔚然,号联营,汉族,文安县人。1956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毕业,退休教师,河北文化名人文学院院士,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安县作家协会理事,文安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政协文安县文史研究委员会成员,廊坊市大清河与洼淀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河北农民报官网(栏目)责任编辑、《沃野》副主编,“文安文学”、“文安散文风”编辑。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百万文字见诸网络,70余篇教育论文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200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多篇获省市级奖。创建革命英雄事迹搜集整理群,整理数十名革命英雄的事迹在报刊网络发表,义务为近百名文学爱好者指导推荐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500多篇,被誉为“文学伯乐”。被授予“农民互联网十年百家博友”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北农民报优秀通讯员,获廊坊市第四期“中国梦 · 赶考行”百姓故事汇群众宣讲活动决赛二等奖。被授予2020年“文安好人”荣誉称号。事迹多次被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