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粉”与“煎盘子”的故事》
“红军粉”与“煎盘子”都是美食,二者有什么联系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甲辰年正月初三早上,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早上接到客人来访的电话,心中不免激动。大约十点钟,客人来了,我连忙外出迎接。当我看到从一辆“新E”打头的白色轿车上下来的几位客人时,心中立即涌上一股暖流。一位老者由两位小青年搀扶着下了车,这时从驾驶室位置又下来了一位中年人,他将一对拐仗递送了老者手中,然后打开车子后背箱,取出了几大包东西。我连忙走近他们,紧紧地握了老者的双手,然后双方不约而同地来了一个拥抱礼,旁边投来的一双双诧异的眼神!
要不是事先电话联系过,我一时根本认不出老者会是我四十八年前的学生余炳福。中年人是他的小儿子会龙,两位小青年分别是他的孙子洋洋和侄子会民。
一部“红军粉”,激起往昔情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西吉县公易学校当教师,那个时候公易镇是一个独立的公社(后来才合并到兴隆镇的)。余炳福当时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班长,也是学校篮球队队员,我是他的班主任,也是篮球教练员。算起来我比他年长7岁。他的父亲余占清是生产队长。在当年的家访中,我从余占清口中听到了红军长征期间,他与父亲余恒全收留救护受伤掉队的红军战士,战士教当他们制作洋芋粉条的故事,之后整理写成了通讯稿《红粉条》发表在1987年10月17日的《固原报》上,之前,在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由《宁夏广播电视报》以《西冶的粉条》为题进行了预告。由此结缘,我便是他家的常客,也与他们一家人建立了深厚友谊。后来我调离了公易镇,但是与余家人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与炳福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炳福一家于二十多年前就搬迁到了新疆,这次由其儿子和孙子开车,从新疆回到了故乡公易镇,又来固原为我拜年。
这次来相会,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一帮热心人将《红粉条》改编录制成广播剧《红军粉》,由西吉县的宣传文旅部门正式发布,经过网络传播,引起热评,远在新疆的余炳福,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作为“红军粉”最初发祥地的当事人后代,自然激动万分,他当时就打电话与我畅聊了一个多小时。由他当年的老师和朋友亲自编剧、担任角色,演绎那个特殊年代发生在家长的真实故事,再现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远在天山脚下的故乡游子,那种特殊的感情是很难用普通语言表达的。
最能表达心意的礼物
几十年不见,我们都老了,现年68岁的他似乎比他的老师我还显老,虽然体格富态,面色红润,但那靠双拐支撑的双腿,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灵动与活力。究其原因,与其年轻时的不惜力、硬打拼有关。他的父亲年老体弱后,由他挑起了生产队和家庭两副担子,在那时“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热潮中带领乡亲门打拼,组织乡亲们打水库、修梯田,大力发展洋芋产业,将当年的“红军粉”推广到西北乃至全国各地,使家乡人富了起来,公易镇的耀州成为固原地区“种养加”先进示范点。用他自己的话说:跑来跑去,跑富了乡亲,跑坏了自己的“轮胎”。他担心师生朋友再难相见,这次终于下决心回故乡走走,回去后打算到医院换换“轮胎”(手术治疗腿病)。我听了心里酸酸的。
临别时,他的儿子会龙将带来的礼物摆放到餐桌上。他特意安顿,这些礼物都是家人根据我的味口手工制作的,要我一定要亲口品尝,不要送人。
当我带他们在街上的清真饭馆吃了饭回到家时,家人已经打开了礼物包装,除了一大桶自制胡麻油外,还有一只面包蒸鸡和一个煎盘子。
面包蒸鸡,原来在他家没有少吃。这次看到久违了的美食,便满口生津、垂涎欲滴,昔日他的母亲为我制作此美味的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因为那时候年轻,又不常吃肉,一只面包鸡仔我会毫不领情地解决完,连骨头都不剩。没有想到这贪婪的吃相竟然给他们一家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数十年过去了,下辈人仍然接替上辈人,专门为我制作了此美食。吃着这样特别的美味,心里的香甜使五内通泰,余香满口!
品尝了面包蒸鸡,我将目光聚焦在那个硕大的煎盘子上。
面前的美食,竟然成了家人和亲戚们的欣赏品。所谓煎盘子,就是用清油炸出来的,它圆圆的,呈金黄色,像一个玉盘,又像一轮明月、抑或一轮朝阳。为了感受它的重量,我让外孙子双手捧起来,结果覆盖了他的整个胸部,不到一会儿,他直喊太重,有些捧不住。我用秤称了一下,足有20斤,又用卷尺量了一下,直径45厘米,厚度6·3厘米。家人都纳闷,如此像脸盆口大小的面饼,是如何做出来的?在吃饭时,客人炳福告诉我,煎盘子做起来很费劲,将上好的精白面粉和上一定比例的酵子,再揉进鸡蛋、蜂蜜、食用胡麻油,加添少许花椒水,用力揉搓,再用圧面杠子反复碾压,直到原料完全融合后,置入蒸锅蒸熟,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煎出颜色。这种煎盘子,色香味俱全,耐看、耐吃、耐放,置放数十天也不会变质。过去的人上口外、出远门,都会带这种食品的。炳福说这是他让女儿专门为我制作的美味,所以制作时更加用心,工艺十分精细。家人品尝后,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赞赏:口感太好了!是的,嚼到口里,酥软、精到,散发着一丝淡淡的蜂蜜甜味——这特别的味道饱含着浓浓的情意。
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一份从新疆发来的快递,拆开层层包裹,又是一个煎盘子!
作者简介
火仲舫,笔名钟声、中方,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固原市文联主席,宁夏文学院和《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创作出版有《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浪子吟》《西夏殇》《大河东流》《中国人在美国》《花儿常开》《红军西征记》《红旗漫卷六盘山》《西吉风景线》《飞翔的情绪》《奔放的旅程》《凤凰泉》《黄土情》《花旦论》《诗意人生》《花脸》《超越梦想》《红星照耀将台堡》等文学作品,涉及长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纪实文学、舞台剧本和影视剧本等体裁,达500余万字。创作业绩收录于《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