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揽胜(二)
作者:武稳祥
目录
1、陕西西安东郊·白鹿仓
2、河南三门峡·陕州地坑院
3、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4、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
5、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6、山西平遥·平遥古城
7、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8、山西永济·鹳雀楼
三门峡是河南省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最西部, 东与洛阳为邻,南接南阳相接,西连陕西省,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呼应,在历史上是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距今六千年前,此地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 "人门"、"鬼门"、"神门" 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而得名。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时先属虢 后属晋。
三门峡市·是伴随着1957年 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三门峡也因此而闻名全国。它管辖 陕县、渑池县、卢氏县、灵宝市、义马市、湖滨区等三县两市一区。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万。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三门峡市以崭新的姿态 矗立在豫西边陲,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一颗璀灿的明珠。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边缘,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五、六十万年以前,这里就留下了华夏祖先的足迹,五、六千年前就有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前11世纪,此地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国时置三川郡,汉武帝时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 一直延续至明、清。建市后一直是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周朝初年,以 “陕州” 界分天下,陕州以东为周公治理,陕州以西为召公治理,我们 “陕西” 一名的来缘 即由于此。陕县也叫陕州区,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个区,陕县在三门峡市和灵宝市中间。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是一处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这种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的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 与民俗技艺,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 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和人,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 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 “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坑院因奇、特、朴、真,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住地坑窑院、沐浴温泉神水、吃民间小吃、看豫西民俗风情、成为景区旅游的亮点。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 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 “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 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 已有300多年。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5年,陕州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国家AAAA级景区 — r陕州地坑院授牌成功。2022年9月28日,陕州地坑院入选河南省第一批7个优秀农耕文化遗产。
今年正月初三傍晚,文超查阅了挂在墙上的 ‘中国地图’,对我说:“你以前向往去江南杭州等地去游览,路途太遥远 你还晕车 可能不成。山西只隔着黄河 路比较近,明天就带就全家人 到山西去看看。” 我说“我去不成 就在家,你们都去吧。”
他再三鼓动让我去,我暗自思量:一又怕晕车、坚持不下来。二又挡不住借机就可开阔眼界的诱惑。犹豫再三、就点头应允了。
2024、2、13(初四)午,我带上晕车药、降压药、心脏药、平喘药等一大包药。老伴又给我切了一些生姜片(听说含在嘴里 可以预防晕车)。龙平又准备了苹果、小橘子等各样水果等,以及路上所需用的好多东西。我们一行共7人又出发了,踏上了跨省出远门的旅途。
大孙子孟泽开着车,从马腾空大坡下了少陵原,跨过很长的浐河大桥,一会儿就到了灞桥、拐弯向东直行。高速公路又平又宽敞,车又开的稳,我的感觉很好,一点儿也不晕。假若能一直这样,那该有多好啊!
由灞桥经过临潼、渭南、西岳华山脚下、华阴,过了潼关、函谷关,就出了咱陕西省,来到了河南省的豫西。路况相比就差点了,上坡下坡多 拐弯也多,文超换下了孟泽。他毕竟年龄大些、技术娴熟,是个老司机。我心知:这舔犊之深情 也在其中啊!从此以后,一直是由他开着车。
下午,终于到了三门峡市。在车上 文超用手机联系到了他的学友宋文科,他拉着父母旅游 也到了三门峡市,就相约到一家酒店会合。在酒店地下的一间包间 相会了。大家围桌就坐,文超点了菜、摆满了一大圆桌。大家轮流互相敬酒,庆贺新年。
文科他妈不善言谈,他爸是大高个、人既豪爽热情又健谈,说的话最多。饭罢告别,分道东西。文超就让梦泽用手机联系住处,联系了多处不遂,最后拐了几个弯 在一个小巷深处,住上了 “福祥宾馆” /二楼的211、208 等4间房。
2、4、(初五)阴、小雨、刮风微冷,清早,吃了早饭,文超开着车 顺着大街端朝西,出了三门峡好远、又拐向南好远,今到 “陕州地坑院” 去参观。快到了 文超存放了汽车,又顺慢坡往下走了好远,才算到了大门口。(所幸三老人免票)
陕州地坑院的大门象一面城墙,中间是一大二小的三个上部圆形的门洞。正中上部的横牌匾上五个大字熠熠生辉,两边的小门是北平门和南平门。三个门洞都各有对联烘托。
跨进大门后,广场十分辽阔,正面建有飞龙相对飞凤的大型牌楼,进入窑洞大厅,墙壁上贴挂着许多文字介绍和好多图片。顺着长长的窑洞式走廊,便进入了一个坑院。
四四方方的地坑院落;上边一圈四周土崖棱沿 都用青砖层层砌固,并垒了一圈1米高的围墙、以保游人的安全。有的上面无遮拦 直对着蓝天,有的上面挂满了大红灯笼,迎风摆动、甚为壮观。
下面中间是一个正方形庭院,四周一圈是1米多宽的走廊。22个地坑院 都用地道互相连通着,灯火通明、便于游客连续逐个游览观赏。
四周的每个崖面 都凿挖着三面窑洞,一律都粉刷为淡黄色 焕然一新。每个院落 每个窑洞、都有不同的宣传主题与陈设:有曲艺院、婚俗表演院等。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互动性强,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其中 有一个地坑院落,院中有四根高高的柱子、托着飞檐翘角的 ‘龙门’,龙门很高 都伸出地面好多。一条大鲤鱼 纵身一跃,从最高处将要跳过 ‘龙门’,颇富惊险之态!
有一个地坑院,一边矗立着四根长椽、围着金黄的玉米,寓意着大丰收。在院子的另一边、还垒着一个长长坡形的扯灶子,上面依次安放着七、八个盖着锅盖的铁锅。在最低处烧火 连同着上坡的各灶,同时有可以 煎、炒、蒸、焖、温等功能。农村家家过红白事,都要用的景象 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城里人很少见,当然就觉得又稀罕而有趣。
还有一个地坑院落,其中的一个窑洞里展览的各样瓦工工具,倒也一般。特别是有一个窑洞里展览的各样木工工具,(因我本是个木工)令我特别感兴趣。连忙进窑内观看;窑壁展览的锛、凿、斧、锯、刨、墨斗、三角尺、拐尺等,十分熟悉 倍感亲切。对比之下 它们还远远还没有当年我做的工具精致。
还有一个地坑院落,靠东边崖面挂着一个大横匾,上面写着 “乡村晚会” 四个大字。下边是一个面朝西 不太高的小戏台,在台上可以表演各种精彩的节目。
还有一个地坑院落,院子中间有一个硕大的茶壶,歪斜着从壶嘴不停地流淌出茶水。造型别出心裁、格外引人注目。
特别是地坑院还有一个玻璃天桥;地坑院玻璃天桥位于景区正门下方500米山谷上,是三门峡首座7D动态玻璃天桥,玻璃天桥依陕塬而建,全长368米,最高处108米,宽2.5 米玻璃桥面 每平方米可承受800公斤的压力。在玻璃天桥上行走,远望黄河蜿蜒,近看地坑院落,胆战心惊之余,更可享受凌空而行的快乐。
值得一提的陕州澄泥砚:早在唐元和年间(806),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砚论》中就把陕州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陕州澄泥砚也被皇宫列为贡品,曾于1914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 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澄泥砚贮水不涸、历水不冰,唐宋时人称 “砚中第一”。
还有个婚俗表演院:展示了豫西地区明清时期传统的的婚庆习俗。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仪式非常隆重。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在这里您可以观赏富有特色的唢呐迎亲、新郎骑马、新娘坐轿、跨火盆、骑马鞍、亲朋贺喜、新人拜堂成亲等婚礼仪式;能欣赏到 “洞房” 的家具陈设,以及洞房内布置的黑色剪纸喜花。能体验到热闹的 “打花脸”、“闹洞房”等习俗。
地坑院上矗立着一个巨型大玉米温度计,净高8米左右,加上底座有10米多高,它能测量出地坑院窑洞内和窑洞外的温度。巨型大玉米温度计有一吨多重,金灿灿的玉米寓意着金玉满堂,喜获丰收 一本万利。
景区还引进了陕西马嵬驿小吃街,集秦、晋、豫三省名优小吃一百余种,供游客尽享美味,小吃街旁的五行院 还设有陕州当地特色的 “十碗席”,它就地取材,经济实惠、荤素搭配、汤菜兼有、独具风味,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享受一把舌尖上的狂欢。
这次游览 步行的路多,也多亏了龙平前几年给我买的轻便老年车,又可慢慢推着走,也可随意停下坐着小歇。转了几个地坑院后,从院角的地道慢坡慢慢的上到地面。因要上很多台阶,孙子孟泽就拿着老年车走在前边,老伴和文超一左一右搀扶着我。我借助其力、才可跟上这游览 的小队伍。
陕州地坑院景区幅员辽阔,除了很多地坑外,地面上辅助建筑还很多。慢慢下了层层台阶,看到前面有一个很大的牌廊,上面写画着100个位列前茅的 ‘百家姓’。每个 ‘姓’ 有象形画,又有个小真楷。我姓武 他奶姓于,孙子赶忙给 ‘武’ 和 ‘于’ 拍了照片。
还看到在一个飞檐翘角的亭子里,矗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宝石,基座前面写着 “河洛至尊” 四个大字。俩孙子和他奶各在宝石旁边照了相。我坐着车子在亭子前边,儿子给我也留了影。
前边有一匹石马 拉着一辆轿车,两个石仕女紧随车旁。我俩老人就在他们跟前也照了相。上了个慢坡,路过地坑院单位门口,我给它也留了个影。路过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的 “老陕州茶馆 ”,我也就在它楼前广场留了个纪念。
其实,陕州地坑院景区大得很,(我又走不动)我们也只去了几个坑院。为了尽量介绍的多些 又圆满些,有些文字介绍和景区图片,都是从电脑上 择优挑选择录整理的,请大家谅解。
真个是:
1
豫 西 陕 州 地 坑 院,
地 下 穴 居 确 少 见。
平 地 挖 坑 凿 窑 洞,
冬 暖 夏 凉 避 风 寒。
2
远 古 地 窑 真 稀 罕,
八 方 慕 名 来 参 观。
车 水 马 龙 人 如 潮,
九 州 第 一 天 下 传!
(未完待续)
—— 长安 武 稳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