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作品《蛙》先后获得国内国际两个大奖。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遭遇污蔑和攻击,所谓的汉奸卖国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小说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社会变迁和政策影响的深刻反思。《蛙》并不仅仅是描述了一个年代的贫穷和愚昧,而是通过人物工作和经历,展现了一个时代下,人们在面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时的复杂情感和艰难选择。小说中通过许多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命运,反映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个人牺牲与家庭悲剧,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挣扎。虽然小说涉及到了一些贫穷和落后的描写,但其主要意图并非直接展示这些社会现象,而是通过这些背景和情节,探讨更为深层的社会问题,如人权、女性地位、生命价值等。通过某个人的故事,莫言试图让读者思考如何在国家宏观政策和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责任感。
莫言的《蛙》这部作品以中国近现代计划生育政策为背景,通过乡村医生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人性与社会现实。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这两个奖项的获得,既是对作品文学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其在国内外文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一、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作品可以描写、虚构、夸张等手法,而现实的实际生活却不能。
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是复杂而深刻的,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现实是文学作品的根基,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灵感和主题。无论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还是社会背景,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就来源于他所观察到的旧中国农村女性的悲惨命运。
文学作品高于现实:作家通过艺术加工和创造,对现实进行提炼、升华和变形,使文学作品能够揭示现实的本质、规律和深层意义,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思考和感悟。如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
文学作品反映现实: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现实的镜子,反映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人们的心理状态等。读者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
文学作品影响现实: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对读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和选择,甚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像《平凡的世界》就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在困境中坚持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
文学作品可运用描写、虚构、夸张手法而现实生活不能
创作目的不同:文学作品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段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以引发读者的共鸣、思考和想象。描写、虚构、夸张等手法是作者实现创作目的的重要工具,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而现实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其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生存、发展和各种实际需求,不需要也不应该通过这些手法来改变或扭曲现实。
接受方式不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带着审美和想象的心态去接受的,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虚构、夸张等元素,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启迪。而人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是基于理性和现实的认知去感知和理解的,不会将虚构、夸张等视为真实的存在。
逻辑和规则不同: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则,这些逻辑和规则是由作者根据创作需要和艺术规律来构建的,不一定符合现实世界的逻辑和规则。例如,在科幻小说中,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科技水平的未来世界和科技发明。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不能随意虚构或夸张。
二、文学作品创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
莫言文学作品处于对现实进行记录描述……符合文学作品的创作要求。即使是有针砭时弊,暴露阴暗,也是在允许和可控的一定范围内……因而获得了文学作品最高荣誉奖,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既然中国人能获得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真理还是谬论,有无逻辑,是什么逻辑,难道有的人眼中,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圆,中国人不行……不如外国人???……
莫言文学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早于诺贝尔奖一年多之久。中国莫言获奖文学作品,符合中国的评判标准和要求……要不然怎么能获得中国文学作品最高荣誉奖。不是有的人所说的迎合了西方,要说迎合了谁,也应该是西方迎合了中国……
有人说外国人的颁奖词说了什么,那个重要吗,中国人难道在乎那些吗,口口声声不是说爱国吗,怎么就在乎外国怎么说,怎么评价。
有的人是不是从骨子里就是崇洋媚外,要不然那又是什么呢,何必呢……外国人说中国是什么就是什么吗?那外国说中国攻击污蔑中国的一切都是事实吗?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进行污蔑攻击,他们所恶造的难道都是事实?
国内有些人和美西方沆瀣一气,污蔑攻击中国,唱衰中国,说了几十年中国要崩溃,中国崩溃了吗?
莫言的获奖作品《蛙》,对所处的时期现实描述和刻画,有批评和针贬,甚至有揭露(有的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自信了呢)当然,有部分人正是以此作借口,何况又有借口……抓住不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有人认为莫言《蛙》是在有意揭露阴暗面、迎合了西方才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人除了是偏见,还有其它更多原因。借题发挥,大肆炒作,甚至对作家本人进行污蔑、攻击、谩骂,什么卖国者、汉奸……问题已不在文学作品是赞美还是批评本身,是项庄舞剑……
文学作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歌颂时代中的好人好事,也可以反思历史;文学作品不仅仅可以表达赞美,也可以用于批评。”
三、莫言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一个题目,这样一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真不好回答,不知从何回答……但非要回答吗?重要吗?其实不重要,不需要每个人都回答……
要问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实际上是牵涉一个怎样评价的问题……
无论对人对事,对是与非,对功与过,对所有的评价,都必须坚持辨证法。按人或事物的本来面目,客观的、真实的反映。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太感性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性地、不被他人不客观理性的、主观观点所左右,公正公平,没有偏激偏见,真实客观的正确评价反映。
无论是伟人、领袖、还是普通、平凡的众人,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重大事件)都应坚持历史、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辨证的正确评价”,不能任意歪曲,任意拔高或贬低。
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八问莫言及中国文坛。对文章不予置评,从直觉的第一印象突然想起一句歇后语,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看到这个标题,只是本能的反应,既没有对文章进行评论,更没有批评和指责的意思。虽然很嗨,嗨得开,口气确实大,是智库大V嘛,即使只是民间的。
如果说非要做评价下结论,仍然一贯坚的立场,正如前面所讲,无论对任何人一段……对作家莫言同样如此,始终与主流媒体、党和国家保持一致的评价结论。这句话看起来不好理解,其实不难理解,再明白不过了。
莫言,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作家;或是获奖的作家;也或是获得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奖的作家;再或是已连任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都是面向并代表人民大众的主流媒体党和国家的评价和结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诉求,无论在网络的各种言论,包括对作家莫言的言论……无论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还是想要表达所想要的什么结果。既不可能全部实现个人所愿,更更不是个人说了算,只能代表一家之言,代表不了绝大多数人。唯一能代表人民群众,代表大多数人核心利益和心愿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因为掌握着全面,看得全面,比任何个人、网上的大V、围绕大V的人都正确。要不然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从哪来。只有相信党相信国家,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这才是人民之所希望;这才是人民之所信任;这才是人民之所依靠。公民个人所有观点看法,甚至诉求等,都不能与党和国家及人民相背离,必须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虚无实有2022.7.3)
对莫言的了解有多少?
不要说对莫言有更多、更深层次了解,或许初浅的了解都甚微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饿殍遍野,网络上说,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莫言的军旅生涯,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至于莫言发表了多少篇文学作品,代表作是哪一些,在此略,网上随处可见。
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事,世上本无人人满意。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尽善尽美。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事件……都应坚持历史、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辨证的看待,正确评价”。绝不能“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作家协会副主席是汉奸?”
自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就遭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指责,甚至是人生攻击和辱骂。其中骂得最多的就是“莫言是汉奸,认为莫言之所以能获诺奖,完全是因为其作品描写了国家“那个时期”真实的“不好的事”,是以抹黑国家的方式迎合西方审美和反华的需要,所以认定莫言是汉奸。汉奸,什么是汉奸,这个帽子可不是随便闹着玩儿,不是随便乱扣的……再说也不是10年内乱的文革……随便乱打棍子乱扣帽子。如果说真是汉奸,需要真实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都有吗?如果有,可以实名举报拿下……
2021年12月16日,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铁凝连任中国作协主席,莫言连任副主席。既然是连任,那上一届第九次作协代表大会就是作协副主席的莫言,至少也已是两届了,如网络有人所说汉奸,难道国家是用人失察,还是只要国家一天没有解除职务没有确定是汉奸,岂能……如果将来是了,与国家保持一致,既然能连任……
火眼金睛,辨别是非
网络需要辨别是非真伪,网络需要主见在我不盲从,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把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幻的东西来看的时候,那虚假的东西它甚至比真实的东西显得更真实。反之,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得真实。
跳出网络无谓的纷争,不要互相撕扯、撕裂社会、分裂党和国家……必须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浮云遮目,只因为站不够高。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虚无实有2022.6.26)
四、荒唐闹剧该休矣!
毛星火起诉莫言“闹剧”很长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里,支持起诉莫言的力量逐渐“衰竭”,以至于“熄火”……力挺和支持莫言犹如“潮水”不断前涌,乃至一浪高过一浪,完全占据了上风。“拳打脚踢”,“口诛笔伐”,从未停下……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邪恶”),谁有理,谁输理,几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莫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获得文学作品最高成就奖作家。黑 莫言的人少之又少,挺莫言的人多之又多,毕竟中国人口14亿多。因为绝大多数人民相信党,依靠党,拥护党。莫言已任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是铁凝
第八届(2011-2016)第九届(2016-2024),莫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茅盾文学奖、中国文学作品最高荣誉奖。莫言文学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且早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莫言能获得最高荣誉矛盾文学奖,为什么就不能获得世界文学诺贝尔奖?有的人要起诉莫言文学作品,所谓有罪论,是质疑中国共产党,还是当中国共产党失察…有的人造谣生事,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难道中国的月亮不如外国的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什么叫崇洋媚外?这样逻辑的人才是崇洋媚外。美其名曰爱国,实则极其居心叵测,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冠冕堂皇爱国之幌子,收割流量,捕获猎取利益。正如人民网三评“何为爱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碰瓷”爱国主义的怪现象,一些社交账号打着“爱国”的旗号,大啖爱国流量饭。如现在网络闹得沸沸扬扬的毛星火起诉莫言,要将莫言治罪,用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捕风捉影,从根本上忽视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与现实中的人物画等号,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对话,或肖像描写,作为起诉犯罪的证据。岂有此理,荒唐至极。还美其名曰是爱国,打着爱国的旗号,是“爱国”还是“碍国”?是“碍国”“害国”吧!爱国从来都不是表演、盲从或自我感动,而是每个人心底里真实流露的深沉情感,决不能被廉价的“低级红”或恶劣的“高级黑”给带偏了节奏、混淆了是非。还有的人把党领导下的主流媒体称之为“霉体”,公然与党对抗。获得中国茅盾文学最高成就奖、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成是汉奸叛徒,进行起诉治罪。莫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蝉联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获奖作品,都是经过官方严格审核出版发行。有的人公然与中国共产党 、及党领导下的党的主流媒体唱反调搞对抗,是何居心。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公然向党发起了攻击……参考,都市头条“理性爱国才是真爱国,中国人爱中国天经地义”一文。
总结
莫言是新中国诞生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国内国际重大奖项: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家,2011年以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