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燕归来
李进章
冬去春来,天气渐暖。燕子也尾随着纷飞的大雁一路向北,轻俏地掠过青山碧水,流星赶月般地飞回了北方。
“燕走不过九月九,燕来不过三月三”“一百五(指清明节的第一天),燕子到了大名府,一百八,燕子到咱家”这是村子里的婶子大娘每年都要重复唠叨的话,所以每逢临近“一百八”这日子时,孩子们就格外注意天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旦发现燕子那灵巧的身影,便大呼小叫起来:“燕子回来了!一百八,燕子到咱家啦!”小时候的印象里,那可爱的小燕子,不是被春风送来的,而是被这世代相传的童谣召唤回来的。
燕是雀形目燕科鸟类的统称,它是一个大家族,下面有楼燕、家燕、岩燕等种类。我们常见的有家燕、金腰燕、毛脚燕等,它们都是有益动物,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家燕(以下统称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亦是古代充满神秘的“玄鸟”。《诗经·商颂·玄鸟》中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传说,商部族的始祖母简狄在河边洗浴,一只通体乌黑的飞鸟遗下两个卵,简狄误食后生一子,名“契”,就是后来商部族的男性始祖。“玄鸟生商”的故事充满着玄幻的色彩,燕子也因此成为一种牵系着帝国王朝命运的神鸟,它是原始时期先民们图腾崇拜的对象。
燕子因其色偏黑,故取名“玄”。除此之外,燕子还有许多雅称,它是李白《清平调》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轻盈、娇俏的“飞燕”;是张九龄《咏燕》中“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飞越沧海,不惧风雨的“海燕”;亦是柳永《夜半乐》中“度绮燕,流莺斗双语”与流莺共筑,似锦春宴的“绮燕”。
或许是燕子太过于美丽,古人们不甘于它只是自然界中一只小小的飞鸟,于是又赋予了它本身之外的传奇。古时通讯不便,于是便有了“飞燕传书”。传说唐代郭绍兰的丈夫任宗,离家后去荆州数年不归。妻子绍兰思念情切,便将诗信系于燕足寄去。一日,任宗见一只燕子停靠在肩上,足上还缠着一封书信,展开是妻子的字迹:“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顿时,他感动涕零,回家与妻子重聚。
燕子厚载着夫妻间的情意。《南史》中,卫敬瑜妻姚氏年轻守寡,因深爱丈夫,不肯再嫁。她将红绳系在一燕子足上,年年春天燕子如期而至。一年,姚氏因病而死,燕子不见主人哀鸣不已,直至死去。后人深感燕子的贞烈,在姚氏墓旁建造“燕冢”纪念它。
燕子常被人们视为一种吉祥鸟,遍布世界各地。一些国家,如爱沙尼亚、奥地利就将它定为国鸟来尊重、保护。我们国家也很推崇。要是谁家中有燕子筑巢栖身,便认为是一件十分喜庆的事情。主人不但不驱赶、不袭挠,而且还格外宠爱,百般爱护,尽可能地为燕子提供一切方便。唐代诗人胡玢在《巢燕》一诗中就写道:“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如果谁家调皮小子因好奇而随意骚扰或捕捉春燕,凌辱雏燕,必定会引起大人们的嗔怒,轻则招来一顿呵斥责骂,重则还要遭受皮肉之苦。
很多地方都有“燕子不落愁人家”的说法,意思并不是说燕子“嫌贫爱富”,而是说燕子只挑快乐和睦、风水好的地方筑巢做窝,所以民间又有“喜鹊报喜,巧燕来归”的说法,就是说凡是有燕子窝,说明那个地方风水好,人善良,快乐知足,有好事发生。其实,这不只是传说,还包含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自小生活在乡间,每年春天我都会与燕子相遇相逢。三四月间,天气转暖,乡村里就多了许多又黑又亮的身影。燕子或在碧蓝的天空中高低飞翔,或在电线杆上静静伫立,或在屋檐下衔泥做窝,或在房顶上叽叽喳喳……它们翩然起舞的身影,是春天交响曲中动人的乐章。
燕子是有灵性的,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寒来暑往,几度春秋,燕子来我家北屋安家落户已有十多年了。它们的窝垒在外间屋房顶的两根椽子之间,而当我串门时,看到有的人家的燕窝垒在隔山墙上,便不解的问爹是怎么回事,爹笑着说,“燕子跟人一样,有伶俐些的,也有笨拙些的。能把窝垒在椽子间的是‘巧燕’,把窝垒在隔山墙上的是‘拙燕’”。于是,我仔细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燕窝,发现巧燕的窝细密精致,拙燕的窝粗粗拉拉。但是,能够通过一嘴一嘴的衔泥把窝垒起来,燕子的本领的确了不起。
据说,燕子垒窝是其它鸟类所不及的。记得读小学时,老师曾讲过一个《群鸟学艺》的童话故事。说是很多鸟儿听说凤凰会搭窝,纷纷跑去学本事。麻雀、斑鸠、猫头鹰等鸟儿学得没什么耐性,不懂装懂,对搭窝的技能只学了一点皮毛,便自以为是,一个个得意忘形地飞走了。只有小燕子不一样,凭着坚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把旧窝修复的焕然一新之后,燕子安顿下来。有时候出去觅食,半天不见踪影,有时候安静地待在家中,不时传来一声声呢喃,像一对新婚燕尔的情侣,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一个多月以后,它们的宝宝出生了。四五只乳燕挤在窝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俗语说:”燕子不吃落地的,鸽子不吃喘气的”。意思是说燕子的食物是空中飞的昆虫,而鸽子只吃粮食,草籽之类的,不吃昆虫等动物类。小燕子出生之后。老燕子越发勤快了,忙着捉来蚊子、苍蝇、蚂蚱等各种活蹦乱跳的小虫子。老燕子刚飞进屋,小燕子就张开黄黄的小嘴,喳喳地叫喊争抢。小燕子吃饱了就开始撒娇,头在老燕子身上拱来拱去,然后安静地睡觉。
小燕子渐渐长大了,应当学飞了。记得有一只小燕子胆子特别小,别的兄弟姐妹都会外出觅食了,而它仍然胆怯地叫着,扑棱着翅膀就是不敢从窝里往外飞。有一次小燕子壮了壮胆,从窝里飞出来,谁料忽忽悠悠地飞了几下,一下子没稳住,掉在了我家堂屋的地上。这时小燕子害怕了,大声惊叫着,恳求妈妈拉自己一把。老燕子见此情景,也非常担心,它一边呼叫着,一边在屋里七上八下地翻飞着、示范着。小燕子仿佛开了窍,学着妈妈的样子,扑棱了几下翅膀,重新飞了起来,一路歪斜地飞到了院子里,稳稳地落到了树上。小燕子兴高采烈地唱着、跳着,分明是在说:多亏妈妈关键时刻拉我一把,才让自己学会了飞翔。老燕子见小燕子有惊无险,也欣慰地叫起来。小燕子的飞翔和独立,是老燕子的殷切期望,也是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开始。燕子们就是这样在爱与恨、聚与散、生与死之间,一辈辈传承和繁衍。
到了深秋时节,万木凋零,树叶纷飞,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燕子便开始在电线上集结,音符般散落在电线上煞是壮观。不几天便结群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奔向了温暖多雨的南方过冬。
小时候,在我童稚的观念里,以为燕子冬天飞到南方,不过就是华南一带。长大以后才知道,实际上,燕子比大雁飞得更远,都出国了。两湖两广的燕子也是一样春来秋去,落足点大致在南亚或者东南亚各国。

燕子既可爱又可亲,既可亲而又可敬。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了好感,于是人们也通常会借燕子以寄予某种情愫,更是古今诗人词人的素材。如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慨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的美好想象。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活灵活现的小燕子展现于人们面前。杜甫的《绝句》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宋代晏殊《破阵子·春景》词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燕子来时,正赶上“春社日”(又称二月春社日,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约在春分前后)。碧苔缀池,梨花纷纷,柳絮飘雪,花丛绿荫,黄鹂鸣唱。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词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无心,却见证了诸多时事的变迁。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想象与感慨,写下了名留千古的诗篇。
记得有位作家论及人与燕子的关系时,说过:“我认为燕子跟人类的关系是很近,它应该相信人类,但是它相信你的同时,绝对和你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它会关注,它借你的力量保护了它的窝,以防其它物类来进犯。但是它又防你,防你伤到它,因此它又不和你接近,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只有燕子和人类才能把握住。”
时光如逝水,我离开故乡落户城市已有45年之久,家里的老屋屋顶坍塌也有十多年了。我甚至能够想象,当燕子在春天返回故乡时,望见老屋不在时的茫然心碎。它又飞到了哪里,它又把哪里当作了自己的家园呢?
我相信,燕子还会飞回我的故乡,盘旋于老宅之上,这是我跟它的约定。故乡,成为我与燕子永恒的精神地标。

作者简介:李进章,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十余年来已出版《释怀人生》(全二卷)《童年那些事》《小院几度桃花红》《最忆是故乡》《人生小舞台》《剪取东风第一枝》《一树樱桃带雨红》等7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和散文集,约230余万字。有50余篇散文、随笔在《天津文学》《散文百家》《今古传奇》《公民与法治》《老人世界》《荷花淀》《衡水文学》等期刊和报纸副刊发表。多篇散文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