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江班长你是我们老兵学习的榜样,有时间南下时,湖南老战友欢迎你,我当前带动部分战友们在各自家乡搞些种植养殖产业,产品主打康养产品,如,富硒大米,大豆,富硒水果蔬菜,富硒鸡鸭等,中华土蜂养殖等,欢迎你过我家乡来分享我们产品。”
这是刘学文战友发过来的信息,我怀着想了解战友生活状况的心情,查阅了一下互联网信息和战友们互动的情况才知道,我们的刘学文战友不仅是时代的楷模,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塘口社区的宝庆老兵风韵养蜂基地,退役军人刘学文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头戴纱罩帽,行走在蜂箱间,检查蜂源情况、打理杂草、移动空余蜂箱……这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也描绘出退伍老兵刘学文坚韧与执着的奋斗之路。
57岁的刘学文,一名退役军人,曾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与挫折。然而,军人出身的他,身上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为了回乡开创新的事业,他决定养殖中华蜂,希望通过这份“甜蜜事业”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之路。
这里气候适宜,蜜源充足,刘学文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养殖中华蜂。经过深思熟虑,他萌生了动员战友一起养蜂酿蜜的想法。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成立了“老兵之家”,开始了他们的“甜蜜”事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缺乏技术和经验,没过多久,刘学文养的蜜蜂就损失过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痛定思痛,下决心攻克养蜂技术难题。
刘学文四处拜师学习养蜂知识,很快就掌握了整套养蜂技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还找到了好几个天然的养蜂地。随着养蜂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老兵之家”的蜂蜜产量迎来了大丰收。他们扩大了养蜂规模,聘请了上百名当地村民进行酿蜜作业,并逐渐打造“宝庆老兵风韵”标准化养蜂产业示范基地。如今,基地有蜜蜂800多箱,每年的产蜜量超过4吨,酿出的冬桂蜜每斤可以卖出260元左右的好价钱,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刘学文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刘学文的信念。他的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他不仅在做强做大养蜂产业的同时,还带领更多的蜂农通过这份“甜蜜事业”过上更加甜蜜的生活。他的养蜂技术精湛,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
退伍不褪色,刘学文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军人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之路。他的坚韧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了退役军人的无限可能和价值。
在这个养蜂致富路上,刘学文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一起为刘学文战友点赞,为他的事业加油!让我们关注和支持退伍军人的创业之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一起见证退役军人的辉煌历程,为他们的创业之路加油助威!
作者简介
孙学江(曾用笔名与昵称:樵夫、浩然、稼祥、东方、山东冠县孙学江等!)1983年10月入伍服役,1985年11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7年4月退出战场,1989年4月退出现役。
人生感悟:“岁月碾压欲成泥,成形煅烧方成器。生活沉淀一杯酒,完美无瑕做传奇。”
我是诗人,但我却没有诗人的基因;我不是诗人,我又总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完美,记录生活。
时日久了才知道,“大道至简,诸法自然,与时俱进,因果相传。”种下大豆不会收玉米。所谓古时候女人裹小脚,成吉思汗的赏罚略地,都是利用人类的欲望洗脑就范,成就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做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人来说,几十年后都是黄土一捧,或随人类社会青史留名,或随光阴岁月默默无闻。所以,只有时代英雄,没有英雄时代。
在这里有个观点说一下: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个是旧事物的灭亡和嫁衣,道理都知道,但细思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