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骇河畔话古县
文/乌海
在古老的徒骇河岸边有一座千年老县城——博平。
博平县城历史悠久,文脉宽厚、古迹众多。公元前201年(汉高祖6年)置博平县,因县境广阔平坦而得名。博平古称博陵,春秋时为齐国博陵邑。博陵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两汉时,博平县隶属于东郡,治所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西1公里处。自宋景佑四年(1037年)博平县城迁至宽河镇(今博平)。
博平县城十字街中心有一座大气磅礴的古楼——四照楼。是博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物,巍巍壮观的古楼历尽千年沐雨沧桑,见证了博平千百年来的兴衰历程。据史料记载:“四照楼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清末。”最初建造此楼,是为了悬鼓挂钟,敌来报警、平日报更之用途。因此取名为“鼓楼”“钟楼”“中楼”“清照楼”。多年来,博平人习惯称古楼或四照楼。四照楼作为博平的标志性景观,与东昌府的光岳楼、阳谷的狮子楼,组成了聊城地区的“三大名楼”景观。从外观上看,四照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四柱擎天,飞檐悬铃,斗拱三层,楼下四通八达,可行车马。全楼高度30米,底座为正方形,宽度皆为12米。楼身由四根合抱圆柱支撑,每根圆柱围绕有四块雕刻狮子头的条石相支撑,楼底四角的基石长宽均为165厘米、厚85厘米、每块重达5吨之余。四石之上立四柱,四柱之上擎三层,每层都是飞檐斗拱,檐四面均有清末举人曹连枝书写的匾额墨宝,东面是“云连海岱”,西面是“秋高延爽”,南面是“清照楼”,北面是“文光射斗”。从四照楼东北角的楼门拾级而上,登二层,上三层灵龙其身,每层楼四面均可以临窗远望,东面远望有莲池文庙和徒骇河、西面有仰山书院和藏书楼、东南角有城隍庙、北门里有真武庙,以及南戏楼、西戏楼、四门箭楼等可尽收眼底,处处可见昔日博平县城的繁荣昌盛之景观。四照楼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间传说。相传此楼是博平人为报“八仙”之一张果老之恩而建;又传说建此楼时,木工祖师爷鲁班曾大显身手,凌空抛斧砍去多余一木。这些种种传说,都无不寄托了博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在四照楼的西边是著名的学府博陵书院,清朝时期的仰山书院其前身就是明朝时期的博陵书院。书院碑廊内竖立有清乾隆二十三年重建四照楼碑身一座,碑文中有一段文字这样记载:“烏龙江之直声,浚先辉映,斯不負斯樓之(重建)也夫。”
碑文中所说的乌龙江就是博平嘉靖进士乌从善先贤。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博平县志》卷四·人物卷载:“乌从善,字汝登,号龙江。嘉靖甲辰(1544年)进士,由太常博士擢刑科,历升户、礼左右,兵、礼两科都给事。严嵩当国,公抗节不阿。尝侍经筵,世宗问治乱之原,公对曰:‘治乱之原,自敬肆始。’世宗悦。又奏议边事,深得机宜,因命监操团营事,纪律严明,有指挥犯法,贿数千金求宽,公却之。世宗崇信方士,公抗疏直谏不报,又疏劾严嵩父子窃柄,嵩衔之阴,激世宗怒,夺公职。归日,惟余行李半肩耳,上感其廉,遂赐环。居乡布衣疏食,出入徒步,日以讲学为事。”人名其里曰:“孝友庄”,旌其居曰:“清诒堂”。嘉靖三十五年,应耆老刘显宗辈托庠友冯训,请乌从善为博平重修的城隍庙撰写了《重修城隍庙记》。
嘉靖年间,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东南有倭寇频繁来犯,北方鞑靼虎视眈眈,不时侵扰,朝野动荡不安,百姓生灵涂炭。明世宗朱厚熜迷信方士,尊尚道教,日求长生不老之术,不问朝政。严嵩父子专国政长达二十余年,他私吞军饷,吏治腐败,招权纳贿,废弛边防,国事日落。严嵩在朝中大力排除异己,戕害忠良以权谋私,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山东进士乌从善就是其中一位被贬黜的直臣。
乌从善自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秦鸣雷榜进士,被认命为太常寺博士以来,因他刚正无私、为人耿直,一年后被旋改刑科给事中,开始有恤刑之奏。(注:恤刑,明清时设置,由中央派往各地复审囚犯、清理冤狱的官员。)乌从善在复审众多案件和清理冤狱时,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从不受私贿,深得朝中官员赞扬,一时清直之名响于朝堂。嘉靖皇帝大加赞赏,于嘉靖二十七年晋升乌从善为户科左、礼科右两科都给事。(注:明时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享有“科抄”,“科参”及“注销”之权。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监督其执行。乡试时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蕃或告谕外国,充正、副使,朝参门籍,六科流掌之。因此上至皇帝,下至内阁大学士以至六部尚书,都对六科给事中畏惧三分,由此可见当时六科官员虽品低,但其职权之重。)
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嘉靖皇帝在文华殿例行经筵(御前讲席)。世宗问群臣国家治乱之原,群臣不语。这时,乌从善曰:“陛下,天下是大治还是大乱在于对君子和小人是擢举还是逐退的取舍之间,取舍的把握全在皇上,是慎重行事还是肆意而为。慎重诚敬是君子的特质,也是治理朝政的根本,恣意放纵是小人的表象,也是祸乱朝政的途径。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和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嘉靖皇帝听后大悦,乌从善又奏:“当前国家边境南有倭寇频繁劫掠,北有蒙古鞑靼不断侵扰。朝廷应整顿军队,重用戚继光等良将,训练兵勇,赏罚分明,南歼倭寇北拒鞑靼,国家可安已。”世宗听罢心中暗自佩服,不住的捻须点头,当堂亲命乌从善为兵科都给事中,负责监督整顿团营诸事。乌从善在四年的兵科督监军营中,亲自吃住在军营中,军纪上赏罚分明,从实战出发,严格训练军队。军官和士兵一样赏罚公平,赏不避仇罚不避亲。重赏在战场上立功的将士,对训练中陋习懒惰不听指挥和临阵脱逃者严惩不贷。操练团营之初,乌从善借鉴孙武训练之法,先从严明军纪上抓起,严整军官和士兵长期懈怠的作风。有一指挥官犯事,夜间偷偷到军帐中贿数千金求恕罪,乌从善铁面无私不受其金,依法将其治罪。整个明军的官兵知道后都非常震惊,从此以后整个明军人人严遵军纪不敢懈怠。经过乌从善几年的严苛治军下,大大提高了明军整体作战的战斗力。嘉靖三十四年丁巳升乌从善为礼科都给事中,分掌监订礼部仪制,纪录大臣曾经纠劾削夺、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等衙门之文卷。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每日上朝谒见。乌从善在朝中兢兢业业,在家中教诲子女和家人也都是以善为本,让大家平时不妄议国事,生活中要勤俭节约,闲暇时要苦读诗书,有待它日能报效国家。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嘉靖三十五年,乌从善在朝中始终为人耿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从不受人私贿,不参与朝中党派之争。他嫉恶如仇,眼见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他上疏弹劾严嵩夫子专权误国,残害忠良。一日,严嵩之子严世蕃来府上拜见,蕃说:“当今朝中多为严父党派,师伯何不加入其中?”乌从善曰:“我受皇恩浩荡,党派之争祸国殃民,属不能为盟。”蕃扫兴而回,回到家中给严嵩添油加醋地说:“乌从善太倔,不识抬举。”严嵩阴险狡诈地说:“我就不信天下还有不爱钱财的人?”遂授意儿子把数千两银子装入油罐和醋罐中,让仆人套上马车直奔乌府。仆人到了乌从善府中,见到乌从善说:“老爷,这是首辅严大老爷看你家子女多,生活太过清贫,送些油醋接济一下。”乌从善揭开盖子一看全是白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说:“回去给首辅大人回禀,我乌某人,清贫惯了,实受不起。”仆人无奈赶着马车,耷拉着脑袋回去了。仆人回到严府给严嵩一说,气的他咬牙切齿说:“我明日亲自去拜访,我就不信他不买我这个人情!”第二天一早,严嵩吃罢早饭,命仆人八抬大轿前去乌府。到了乌府让仆人前去通报,乌从善赶紧出府迎接,把严嵩让进客厅,落座后严嵩见屋中桌案之上,放了一棵又青又白的大白菜,严嵩不解的问:“这是何意?”乌从善说:“在下天生清白,其志不能改易!”严嵩气的脸色铁青愤然拂袖而去,从此怀恨在心,和乌从善断绝了一切往来。
某日,严嵩面见世宗使阴计,诬陷乌从善利用职权,多年来收受下属官员贿赂无数,贪赃枉法,家中金银财宝几十箱,他还弹劾皇上崇尚道士,不理朝政。世宗听后勃然大怒,命令内侍卫闯入乌府搜家,翻箱倒柜地找了半天,侍卫们在乌从善家中只找到了粗布一匹,糙米一斗,银子几十两,家中并没有其它贵重物品,实则是太清贫了。内侍卫大失所望,感觉乌从善是个清官,都惭愧的不住地摇头,气愤的回去复命了。乌从善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自己清贫一生,廉洁奉公,兢兢业业,世宗听信谗言,不分青红皂白,命侍卫抄家,心中很是愤慨。既然世宗这么不相信自己,乌从善就毅然上疏请求辞官。嘉靖皇帝知道自己冤枉了乌从善,不准。恰在此时,严嵩为排除异己,指示李本上奏例行京察,罢免了朝中和他做对的乌从善等三十八人的官职,乌从善为不谨,冠带闲住。嘉靖皇帝知道后,感到乌从善是个好官、清官、廉洁之官,心中不忍遂在腰间玉带上,摘下一个碧色龙首赐予乌从善,并呵斥了严嵩。严嵩心中不服,他心想,乌从善在朝中任职十多年,手中职权不小,不贪污受贿钱财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他就私下派家丁每日监视乌从善的住宅,非要查出点事来治乌从善死罪不可,好在嘉靖皇帝面前争回点自己诬陷他人的面子。可是,家丁在乌从善家周围监视观察了数月,只看到每日清晨从乌府大门走出一个婢女买些豆腐青菜,并无他人车辆出入。乌从善每天在家中草堂书院教授子女、侄子和学生读书作诗,并无其它变化,严嵩心中很是不解,连连摇头跺脚叹息。闲住年余,乌从善也厌倦了京师和官场勾心斗角的世俗生活,思乡之心日浓,心中更挂念着自己年迈的父母。遂和妻儿老小商议回山东老家居住,全家人都一致赞同。乌从善感到现如今奸臣当道,满腔的志向不能报效国家,既然不能做个良臣,那就回老家做个教书匠吧。于是,他让家人变卖了家产,租了一条小船顺京杭大运河顺流而下,回到了徒骇河岸边的山东老家博平。他在博陵书院教书多年,并为博陵书院撰写了《博陵书院二十条凡例》流传千古。
现如今奔流不息的徒骇河在博平境内途经过的十多座新旧桥梁,仍历历在目依晰可见。据光绪博平县绪志记载:“博平镇徒骇河沿途流经的桥梁有周家桥、伦家桥、商家桥、孙家桥、邓家桥、李家桥、梁家桥、王家桥、许家桥、张家桥、甄家桥、陶家桥、魏家桥等,直至高唐县南镇大桥奔流而去。”这些桥梁和两岸的村庄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点缀着博平大地,碧波荡漾的徒骇河水孕育着两岸的人民生生不息,星光灿烂的民间文化层出不穷,千年古县古迹众多,也涌现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比如:博平徒骇河大桥岸边的四照楼和博陵书院、明朝进士乌从善、清朝举人曹连枝、贡生李金枝;古老的王桥村旁的明代石桥;乾隆年间邹氏族人所立得太平桥和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冯官屯水淹太平军的故事;徐河口村一门三英烈,七子尽英豪的英雄事迹以及雄美壮丽的陶桥闸(1968年建)等等。这些事例,无不彰显出新旧徒骇河两岸黎民百姓的聪明才智和英勇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徒骇河上的十多座新旧桥梁,以及因桥而设的诸多村庄,更是像群星一样完美地再现了徒骇河自古至今的勃勃生机,徒骇河就像我们的母亲河一样滋养着两岸的百姓,它犹如一株阔大古老的参天大树,五千年的文明扎根在茌博大地之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道路桥梁的重建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进,黄河古道分支的老徒骇河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最终成为茌博人民口口相传的回忆。
历史的画卷沧桑悠长,我每次从徒骇河岸边走过,浓浓的乡愁都会在笔尖流淌,我的思绪总会有追索千年古县马蹄骡铃遗响的冲动,儿时和小伙伴在徒骇河水中嬉戏玩耍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永远铭记我们的母亲河吧!

作者简介:乌海,聊城市茌平区人,中共党员。茌平区作协副秘书长、肥城市收藏家会员、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会员、茌平区鲁仲连研究会秘书长、茌平区新媒体宣传部副部长。聊城市茌平区石权文化展馆馆长,人称天下第一砣哥,其事迹被省、市、县电视台多次报道。《全球华人诗歌典藏文集》特约作家。医务工作者,爱好广泛热心公益。虽海纳百川,但终一事无成,只陋室自嘲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