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展示引发的思考
文/郝蔚民
辰龙年春节蓝天丽日春和景明,在仓颉造字的地方——洛南县保安镇仓颉广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火——农耕文化展示文艺活动。由几百个农民,组成了播种、锄地,打场、织布等若干个方队,把人们多年不见的古老的陶罐、木质播种机、连枷、织布机、碌碡、碾子等农具都展示游行的队伍之中。参与展示活动的不仅有俊男靓女,一些中老年人也拿出珍藏多年浸满汗水的古老农具,走在游行队伍之中。方队的表演中久违了的纺线、织布演示,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货郎摇着货郎鼓的吆喝,“走村串户”,引来了阵阵笑声;妇女收割、簸麦的舞姿,伴随着“南泥湾大生产”的歌声,将人们记忆的画面引入到延安大生产那火红的年代;那些身披褡裢的老人,似乎在耕作之余出远门去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那些肩挑重担的脚夫,手拿歇脚换肩翘担的“打棰,”似乎要把山里“土特产”运向远方;那些肩扛着长凳,吆喝着“磨剪子锵菜刀”的汉子,似乎游走在乡村院落招揽生意;那些手拿钢钎、八镑锤的壮年汉子,他们仿佛是要攀登那秦岭悬崖峭壁,开辟“洛惠渠”,引水上山造福四十里梁垣……他(她)们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满面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也体现着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自豪!这一活动不仅使保安街万人空巷,县城和周边县的游客趋之若鹜。陕西卫视把这个社火场景搬上了银幕,抖音爱好者自制的视频不断爆屏。组织者立意格局高远,首次用农耕文化展示活动作为春节社火,让朴实勤劳的农民兄弟姐妹当社火的主角,把劳动场景用简明轻快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大家,代替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绎自己春种秋收的故事,让处于社会基础的农民也为自己的辛苦劳作自豪一次,也火一把!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探索和尝试,是值得点赞的!
农耕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在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上都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从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说起。历史学家吕思勉老先生著的《中国史》云:古时人“卧之詓詓,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可见,农耕是人类生存需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行为。

农耕文化产生于农耕时期的物质劳作,作为一种文化传续下来,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不断进化的过程。据中国有史文化的记载,从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蘠开始,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的早期农业形成了以粟为代表北方旱作农业和以水稻为代表的南方水田农业的两大系统。我们姑且说神农氏时期就是农耕的鼻祖,也是农耕文化源头吧!
如果说农耕孕育了文化,那么中国古老的文字产生,也是农耕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上古时期结绳记事,仅能满足渔猎时期记事需求。进入农耕时期,生产的物质相对丰富一点,结绳记事已不能满足生活生产需要,于是就急需用一种新的记事办法。这样就有了黄帝责成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也就是说,造字是农耕文化发展的必然。仓颉上察星辰下观地理,他是从先民的渔猎和农耕活动中得到启发的,颇具戏剧性的说法是,仓颉受命造字后苦思冥想不得其成,后在先民辨别区分野兽的脚印追赶围猎虎、鹿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在我们洛南的保安造出了那惊世骇俗永载史册的二十八个字。与其说是字,倒不如说是禽兽脚印踩在地上留下的痕迹。仓颉把这些禽兽的脚印收集整理,并赋予人社会活动及其劳动动作想象,作为记事的符号。但就是这些简单的符号,开创中华文字的先河,仓颉造字功莫大焉。至于鬼哭狼嚎多日不休,恐其恶行记载于史;天降谷雨以示褒扬;黄帝赐“倉”字,赞其是“人中一君”,仓颉在倉字上加一草字头,自谦自己仍是草民一枚,多是后人演绎的故事。但无论怎样说文字的出现,都是农耕物质劳动形成的社会意识孕育的结果。
农耕文化造就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古老的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制度和奴隶社会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农民虽然没有或者有少量土地,但农民具有和土地所有者地主阶级一样的平民权利,农民的人身再不是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的私人财产。农民出卖自己的力气可以换来收益,具有相对的自主性。这点平民意识的长期积累,就形成了一种要平等要自由要温饱的革命反抗意识;中国农村地袤人多,也为中国革命准备了广泛的人力资源,因此,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革命是在农村积蓄了能量,这种力量的发酵和释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农民要平等要自由要温饱的最朴素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农耕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中国近代革命先驱孙中山乃至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总是把“耕者有其田”作为号召革命的动力和口号,组织和领导农村的劳苦大众,为实现自己根本利益而奋斗,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耕有田居有屋,动员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参加革命,走向推翻三座大山的战场,为中国革命奠定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国元勋陈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农耕文化孕育了广大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作为主力军成就了中国革命。农民对中国革命的付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是应该永远载入史册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民走出了家门,农耕文化孕育养成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行,使他们驰骋在城市建设、商品生产的新职场。君不见一栋栋高楼平地而起,一座座城市旧貌换新颜,一个个沿海的工厂充盈农村打工妹,一件件中国制造的商品远销海外……这一切抛洒汗水的还是农民工,廉价的工资待遇换来的是农民工辛勤付出,这不能不说是农民为社会的高速发展,又做出的新贡献!
那么,农耕文化的实质和内涵是什么呢?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古老中国文化的烙印,也吸纳了现代文明的元素。社会的发展,并不排斥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兼容并蓄,给其赋予新的内涵。由农耕文化发展起来的耕读文化,形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续世长”的理念,把劳作获取和读书明理并重,以农耕养家聚财,走读书之路改变人生际遇,期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自己的后代成为人中“上品”。这些信条虽不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糟粕,相比“三代不读书,一窝子都是猪”的不明事理蒙昧状态毕竟是一种进步。概括起来农耕、耕读文化物质和非物质传承精神主要是:善良忠厚,朴实勤劳,勤俭节约,守成进取,耕读并重,崇尚文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积极的文化意识形态。
现代文明的不断提升,一种文化的内涵是不能止步不前的。农耕和耕读文化应该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完善充实自我,只有适应了社会发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地传承下去。耕读文化作为农村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产生于物质生产过程,又推动着物质生产。因此,提升耕读文化的品味,必须与现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接轨。笔者以为,在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使耕读文化臻于完美。

一要吸纳现代文明的元素,冲破落后的自我封闭。文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是它合理性的体现,只有吸纳现代文明的元素,才能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现代文明包括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环境文明、饮食文明、殡葬文明等诸多方面,这些文明元素的注入,才能使农耕文化步入现代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
二要吸纳现代科技的元素,不断提高农耕发展的效率。传统的农耕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模式,正在或者已经被现代科技所冲破。科学种植养殖,引进和改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致富的必由之路,竭泽而渔,掠夺式经营,必然会阻碍农村的持续发展。
三要吸纳现代生产模式元素,逐步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一个人口众多的中国,吃饭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饭碗必须端在自己的手上,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出去打工,土地闲置,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或承包权的情况下,逐步实现集约化的规模种植,以增加农村生产的效能。
四要吸纳现代环境保护的元素,使农村山清水秀彰显吸引人的魅力,要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禁止掠夺式开发,走持续发展之路。要合理规划,综合开发,科学安排,使农村美起来,使农民的生活舒适起来。
五要吸纳现代技能的元素,给“耕读传家”赋予新的内涵。国家大学扩招,使农村大多数青年具有大学学历,这无疑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必要措施。然而缺乏技能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需求,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毕业生很难就业,高不能低不就,既是人力的浪费,也潜伏着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新的“耕读传家”的理念应该赋予:知识改变人生际遇,技能在手可安身立命的新思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24年正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