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茌平文苑》说开去
郭全平
与《茌平文苑》结缘,是源于其组织的“马周杯”全国征文比赛。而对它一见钟情,则是在一个文学交流群偶然发现的“征文启事”。启事中“不限主题,以山东省泰山文学奖获得者为主任的评审小组,对参评作品进行公开公正评审。”的比赛规则,是吸引我的焦点所在。
开始文学写作九年来,我对征文比赛情有独钟,而对于纸媒,虽渴望,但总感觉面前有座大山,缺乏登山的云梯。
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参加的某个全国文学大奖赛。它是依据阅读量、点赞留言和打赏多少评定各个奖项的。现在分析,这种征文比赛,就是空手套白狼,是虚伪的文学,是对圣洁的文学的玷污。当然,你乐意参加此种征文比赛,那纯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手头早有一篇散文《一部手机的命运》,便投递出去,结果获得了优秀奖。
这篇散文取材真实,略有加工。此写作方法也是我一以贯之的写作原则。我常常自诩自己是“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践行者,并对那些云山雾罩,辞藻华丽的作品嗤之以鼻。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一篇作品的“两性”问题,即思想性和文学性。
思想性首先应该基于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故事情节才能打动人心。诚然,这种真实并非非得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它也可以是作者间接的亲身经历,比如,身边的人亲身经历的事被你捕捉到,或某篇纪实报道促使你产生共鸣等。对于这种事件的真实性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你必须从中提炼出能够高于其他人的认识,才能够做到“独树一帜”、或“鹤立鸡群”,才能够脱颖而出。记得高中时候,读过某著名外国作家关于写作观察的一句名言,大意是说“你观察火苗,须看到它的独特之处时,才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于我而言,目前还是停留在真实性的初级阶段——自身经历,然后尽可能挖掘出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意义。可以这么说吧,一篇作品的思想性决定了该篇文章的高度,这种思想性在文章中的表现就是“句眼儿”。我把它比喻为“珍珠句”,就是自己独特的思想火花。
文学性也是一个硬件,它更加考验作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有时也看你的天赋。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写出来就给人以愉悦,而有的人写出来就晦涩难懂。这就是一个水平问题。
在这方面,我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初稿出来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反复阅读修改,能用一个字说明白的绝不用两个字,这好像是鲁迅先生教给的方法。二是,对个别词语重点推敲,尽量使用有分量的词语。三是,一篇散文中,某个词语尽量使用一次,类似语境中选择其它能达此意的词语。四是,有目的地刻意练习名家名著中某种打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或汲取人家的某种思想,久而久之,你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会有所提升。总而言之,自己写出来的首先要感动自己,一定不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的感觉。
也许是我的参赛散文切合了征文规则要求,且思想主题触及到时下“人心道德日渐式微”的现实问题,我的作品获得了优秀奖。
时值《茌平文苑》创刊千期之际,谨以此文送去我衷心的祝福,愿《茌平文苑》在文学本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办越好,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出淤泥而不染”给世人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

【作者简介】郭全平,笔名归农,河北省涉县索堡村人,爱好写作,有作品见于报纸、刊物和多家知名平台,四次获得全国征文比赛奖,两次获省级征文比赛奖。2015年写作以来,已发表作品八万多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