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植树趣话
荣玉奇
北宋的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还是一位植树模范,一生留下诸多植树趣闻。
苏轼从小喜欢种树,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满山青青的松柏,寄托着苏轼对家乡的眷恋。
北宋嘉祐六年(1061),24岁的苏轼被朝廷任命为凤翔府判官,这是他走上仕途后第一次赴地方任职。苏轼协助太守尽职处理政务,体察民情,治理水灾,减轻赋税,样样干得都很出色。据《凤翔县志》记载,苏轼带领民众疏浚水池,开渠引水,在池中种植莲藕,在岸上栽植柳树,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并将此地改名为“东湖”。每到夏季,湖内荷叶田田,莲花怒放,岸上亭台水榭,垂柳依依,遂成为东湖一大景观。当地人称“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为“凤翔三绝”。苏轼在其《凤翔八观》中把东湖作为一景,写道:“蜿蜒苍石螭,蟠拏据湖心。倒腹吐流水,奔注为重深。清风荡微波,渺渺平无音。”现在人们为纪念苏轼,在东湖岸边立石碑一块,上书“东坡植柳处”。
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此时的西湖由于长期得不到治理,杂草丛生,湖水干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苏东坡组织人力物力,在西湖中筑起一条南北贯通绵延10多里的长堤,并且在长堤上种植柳树、杨树、花卉,使西湖大为改观,从此湖水清澈碧透,岸柳成行,风景秀丽。《宋史·苏轼列传》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后来,“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大风景之首。南宋时这里为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游人如织,成为繁华之地。苏轼为杭州西湖留下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问柳花”的醉人景色。千年之后,人们对于苏东坡在西湖的植树造林之功并未忘记,在西湖建有“东坡亭”一座,立有苏东坡的石像,以供来此游览的人们瞻仰,谨记苏东坡对西湖的再造之功。
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在郡城东面山坡开荒种地,谓之“东坡”。建造草屋,谓之“雪堂”。他亲手种植了柳、桑、枣、栗等树。雪堂虽陋,宾客却众,柳下系马,折枝相送,君子之交,贵在知心。苏轼在庙堂之外收获了真挚的友情。
元祐八年(1093)九月,苏轼任定州太守。他到定州任职尽管仅有半年时间,却留下了许多勤政爱民的业绩:整顿军纪、疏通民意、引进稻种、整编秧歌,当然也少不了植树造林。他曾经在定州文庙前院亲手栽种了两棵槐树。这两棵槐树东西并立,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被称为“东坡双槐”。据《定州志》记载:这两株槐树异常茂盛,“东者葱郁如舞凤”,“西者虬枝如神龙”,因此又叫“龙凤双槐”。2014年国家森防总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美丽中国——人文古树保健行动”,从征集的众多人文古树中遴选100株,作为国家级人文古树保健对象。“东坡双槐”成功入选“中华人文古树保护名录”。
后来,苏轼被贬谪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白鹤峰顶置地建屋,委托友人为他提供柑、桔、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等果木,种植在新居周围。北宋时的岭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林木森森果香芬芳,为他营造了诗意的田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