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茌平文苑》
赵文翔
茌平与烟台相隔千里,为了生存的更好,我虽然长年奔波在黄渤海,但每逢喜悦或者伤怀,家乡与故土时刻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不可割舍的魂牵梦饶。几十年下来,我无时不怀想家乡城乡的变化与富足、耕种的丰收与喜悦。
渴望共鸣、彼此鼓励,抱故土取暖,生存的喜怒哀乐、奋斗的酸甜辛辣,偶尔的写作便成了宣泄的出口,作为汇报家乡的礼物,表达我怀乡的热烈与追随。
《茌平文苑》就成了我发言的主阵地,与诗友把句言欢,和亲朋相遇而悦,渐渐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期待。它让我成为更加热爱生活的人,阳光向上,乐观释怀,乐于助人。
转眼间,《茌平文苑》已经编辑了千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更多的是它所带来的震撼。众多的家乡作家在上面文飞字舞,或撰写传奇,或续写豪迈,千帆争度竞展翅,万般努力佳作来。一个个汗流夹背的身影、一幕幕改革创造的场景,总会浮现在我的面前,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茌平文苑是一个有温度、有品质、有远大志向的平台,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深深地感动了我、融化了我、滋润了我。
它既像股股春风,又像冬日里的暖阳,使人陶醉、让人向往。
它不仰慕名家,也不薄待新人,始终以出精品为已任,以出经典力作为使命,任劳任怨、精益求精、苦苦探寻。
把小草抚摸成大树,把阵地开凿成旗帜,编辑老师当记头功,我是这样认为的。好的队伍,一定有一个能力超群的团队,千期《茌平文苑》印证了这个真理。
从婴儿般呱呱坠地,到巨厦般千期辉煌。编辑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星星知道;诸多作家耗费了多少汗水,只有徒骇河晓得。滔滔金牛湖水见证了它的成长,巍巍菜屯白杨嗅到了它的纯味。
千期文苑的横空出世,算不算茌平现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呢,我不能武断地下定义。但它提供了茌平现代文学创作史上繁荣的佐证,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必将载入茌平文学创作的历史,让文字的力量传承千代万代,润泽子孙。
这辉煌的背后,是众多作家老师汗水的凝聚、智慧的飞扬;是主编编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忘我精神的结晶。
凭借他们的神化之手,硬生生把沙砾堆积成了高山,令万众追随,引各地敬仰。
我有幸偶尔参与其中,闲暇之余创作一二,心血来潮小酌怡情,得编辑推荐。说实话我是沾了运河文化基因的光,是茌平文苑编辑的厚爱,让我拙笨的文字登堂入室。数来贡献太少、添堵有余,有时不免会汗颜不止。好在,编辑不厌其烦,千嘱咐、万叮咛,催促我不要掉队、快马加鞭忙奋蹄。
羡慕于各位老师的长篇巨著,羡慕于多数编辑的慧眼识珠,文苑成了我生活中的灯塔,照耀、引领着我向前。
虽然置身在外漂泊四十年,但我的心一直扎根在茌平,这里才是我的根,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愿永远梦在《茌平文苑》,长梦不醒。
作者简介:赵文翔,男,68年出生于茌平。现工作生活于烟台,高级经济师。作品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等,出版诗集《注目海的瓦蓝蓝》等四部,诗观:弘扬时代正能量,发现真实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