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后裔陶村闹元宵:曾经九龙争大小
作者/聂钦(浙江武义陶村)
昨天夜里十一点多,看到弟弟发了个朋友圈,是老家迎龙灯的视频,文案写到“今晚的龙灯很成功,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全,也感谢各位兄弟们的配合。”我在评论区回复他“辛苦了,祝贺成功。龙灯保平安,也祝愿你们迎龙灯的人平平安安。

我又打了个电话给他,聊了晚上迎龙灯的情况。今年村里的龙头会是弟弟他们八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牵头组织的,从年初六开始筹备成立龙头会,一直忙活到昨天把龙灯全部扎好,晚上开始迎龙灯,又要随龙灯维持秩序。

天气预报元宵节是雨雪天气。上午陶村举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蜡烛活动时,还在下雨,村子周边山上都是白茫茫地积雪,我那75岁的老娘还去擎彩旗,全程参加了踩街活动。弟弟说,也真是奇怪,晚上龙灯接好,雨就停了,龙灯迎完,又开始下雨了,希望明、后两天还能有个好天气。那么晚了,他和弟媳两人还在忙着统计晚上参加迎龙的人数。

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认为龙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病。

陶村先祖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元宵节擎龙灯,祈求神龙佑护,以求年成丰收、风调雨顺。

陶村擎龙灯活动始于何年何月已属难考,据说起于唐宋,除了十年“文革”之外,从古至今流行这一盛大灯节民俗。每到正月,龙头会号召各家各户捐助,尽力而为,不论多少。筹集资金后,公布集资收入,擎龙头结束又公布支出账目。出过钱的门户,在正月十三日都送有“龙灯保安”的帖子,擎龙头上门致谢,以示一年平安大吉。

扎龙头一般规定在大年初八(上八日)起工,正月十四为头夜灯,正月十五为正夜灯,正月十六为结夜灯。正月十四头夜灯不管下雨、下雪,也要一定出灯,就是一头一尾加入四五节排灯,也要按规矩起灯。

迎龙要按各自的传统规定,先做祭奠仪式。由总领队带领擎龙头与龙尾相接者(代表全条龙),先祭告天地,后向龙灯散献请香,礼毕鸣炮三通,扛起龙灯至本坊的本保殿起神。所谓起神即请龙神入体,祈佑本地诸位神灵庇佑本地龙灯保安,居民吉祥。

在闹元宵三天中,每日定时辰,敲锣催灯。接好龙灯后,再由敕封、头牌、麒麟、狮子、龙珠等拼阵,乐队齐奏,按既定路线游行。有的地方,如想在本年生子者,会持香烛祷告龙神,保佑早生贵子,来年给龙头披红挂彩。龙灯所过各家各店门前,妇女持香礼拜,男人燃鸣火炮,中堂点燃蜡烛,摆上丰厚祭礼,告示祖先在家看龙灯,会给龙头送红包,为擎龙灯者备上糖果、点心和茶水。所过之处,灯火辉煌,鞭炮连天,热闹非凡。

陶村地处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当地百姓就地取材,以木板为主体,故称板凳龙。每块木块(俗称排灯板)两端凿孔,以木棒(俗称排灯篙)贯穿连接,木插销销住,两排灯板可灵活转动。但这在擎龙灯时也是有风险的,在道路转弯折角处,人必须钻出到转弯的龙身外围,用力将龙身往外拽,否则人在龙身里面,容易被卡到龙身与墙体之间,造成伤亡。排灯板上有两个固定的铁丝灯座,灯座内各有一根尖头向上的铁钉,用以插蜡烛,两个油纸彩灯上,画有花鸟、传说人物或吉祥祝语,造型古朴大气,以排灯为龙身,节节相连,点亮灯内蜡烛或彩灯,接上威武高大的龙头和灵活的龙尾,整条龙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迎龙灯的大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喜欢热闹。我看到昨晚陶村龙灯的另几个视频里,龙头擎到大操场直街,在两旁观众“拔哦!拔哦!”的呼喊加油声中,龙头与龙尾开启“拔河”模式,龙头发力,龙身向前相助,则跟着龙头快速往前跑,两旁观众齐声大喊“加油!加油!”一旦龙头慢一下,龙尾借势发力,后半段擎龙身的人转身向后助力,则龙尾拉着龙头倒着向后跑。

昨晚龙尾突然发力,擎龙头的人不及防备,多人摔倒,龙头也被拉的侧翻倒地拖行。后来龙头调整过来,反身用力扯住龙身,紧随龙头的前半节龙身助力龙头向前用力,龙头与龙尾成了拔河之势,最终,中间的一节排灯篙,受不了两边如此大力量的拉扯,排灯篙硬生生被扯断,然后由龙珠和开路的大锣,一跑敲锣往后跑,把扯断的龙身往前迎回,断处重新相连,龙灯继续在村中大街小巷中穿行,保佑一方平安。

今年村中只有一条龙灯,儿时听爷爷说村中共有九条龙。传说九条龙为争大小排位,还曾打官,闹到皇帝那里才定夺下来,下街头的龙被封为第一龙,皇帝因我们上畈心的龙让位为第六龙,御赐鹿角一对,可在迎龙灯时绑在龙角上。至今,我们上畈心迎龙灯,都要从香火堂中请出鹿角绑在龙头上出行。

记忆最深的是我十五那年元宵节,村中共扎了四条龙,下街头一条,后山脚一条,西山下一条,我们上畈心一条。在村中各处迎过后,四龙在陶家祠堂前大操场相聚,于是四条龙开始互斗缠绕。一时场边人挤人越聚越多,擎龙灯的小伙子也越斗越兴奋,各不相让,时而龙头追逐龙尾,时而龙尾欲包龙头,时而四个龙头齐头并进,为了不让对方包抄,四个龙头一起堵在场边一幢民房的墙上,互相比高。下街头的大龙欲夺上畈心六龙的龙角,西山下的龙将其拦住缠斗,后山脚的龙在旁掩护,六龙得以撤出包围,离开操场回到香火堂拆灯。最后,下街头和西山下两条龙龙头龙灯全部斗毁。西山下人连夜上山砍了毛竹重新扎起龙头,第二天仍然擎出。下街头龙头被毁后,由老一辈出面,借了邻村西塘的龙头,擎龙灯的人全部换成老人,以白龙头擎出,并到其他香火堂口上门致歉,四龙再无争斗,平安出迎。

今年的陶村龙头上,再次请出了上畈心的御赐鹿角,绑在龙角上,随龙出行,护佑陶村这方陶渊明后裔聚居地平安、吉祥。

迎龙灯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项综合性民间艺术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更重要的是团结凝聚人心。迎龙灯时,全村百姓都积极参与,扎龙灯、擎龙灯、接龙灯,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这种大型的民间活动。

离开家乡已近二十年,儿子出生那年,刚好是千禧龙年,我为了祈愿孩子平安到来,也参加了元宵迎龙灯。那时在柳城上班,白天站了一天,再骑自行车三十来里赶回家,匆匆扒拉碗饭就赶去接龙灯,迎龙灯,也不觉得累。六个月后,迎来了儿子的出生,也算得偿所愿。

看到而今家乡闹元宵的盛况,我这颗心早已飞回家乡。俗事羁绊,不能回家迎龙灯,只能作文一篇以解心中之乡愁。

作者简历:
聂钦,武义人,金华市作协会员,浙江散文学会会员。一个年过知命的超市人,守店之余,偷空写点小散文,习作五年,偶有作品在报刊杂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