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印象记
文/ 山里人
元宵节是继大年之后又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我地农村“庆新年迎新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我的家乡一直在继承和发扬着这个古老而隆重的民间习俗。七十多年来,村民们红红火火闹元宵的壮观情景早已深深地印烙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灯笼彩吊是庆贺元宵节的主要装饰品。曾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本地农村根本没有人叫卖现成的灯笼吊挂。所以,各家各户都是依照祖辈流传下来方法就地取材(废旧铁絲、荆柳条、高粱秆和麻皮等),买上彩色纸张,自己动手制作,只是质量有所差别。灯笼的样式很多,如绣球灯、鲤鱼灯、西瓜灯、莲花灯、南瓜灯、玉米灯等。我家二哥心灵手巧,在50年代初还精心制作了一对新颖美观的“跑马灯”,挂在大门上十分耀眼。每当早晚点亮后总会招来一群群小孩子围观,也有部分大人前来观赏。天长曰久后,我也学会了制作灯笼和灌制蜡烛的技巧,有时候还去帮助别人搞制作。渐渐地家里每年糊灯笼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
时间前行至80年代初期,市场上有了卖灯笼的商家。从起初的单一大宫灯,发展到后来的多样式、电子化,祖传自制的老式灯笼逐渐被取代。其灯内光源也从过去的小灯盏+油脂发展到点蜡烛、用电灯泡,直至现在的电子管、水瞐灯。现如今,手工自制的纸质灯笼已经很少见到了,已濒临于即将消失的边缘。
关于彩吊的变迁亦同灯笼一样。久负盛名、传承久远、祖传自制的纸彩吊“连身俏”越来越少,门庭街巷所吊挂的全是类似绸缎的纤维材质;形状亦趋多样化:条形的、方块的、长腿的、印字的、剪花的、三角形的都有,基本上见不到过去用麻头纸自染自剪的“车轮吊”了。
游火、娱乐表演、放烟花是“闹元宵”的中心内容,现在基本上保持着过去的模样。只是垒的塔形旺火比过去少了。集体化时全村有十来轮,現在仅有四五轮了。
多少年来,我们村搞娱乐活动的主要有国术团、八音会和业余剧团三班演岀队伍。
1.国术团,也称拳坊或武术队。表演内容有武术、踩高跷、丑秧歌、跑旱船、二鬼摔跤、斗龙舞狮、猪八戒背媳妇等内容。
2.八音会,当地叫十样景。主演内容:音乐合奏、戏曲,附带一班小花戏。
3.业余剧团,文革时期改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演出内容是自编自导的农村人文小故事,还有折子戏、小品、相声、快板、清唱、舞蹈等。文革运动中主要演岀《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业余剧团的唱腔有过三种:武乡秧歌、上党落子、涉县小落子。
以上三大团队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十五、十六、晚上街游火盘、然忙依序集中在村中央广场汇演(有时会延长到十七)。白天安排:十五上午(与大年相同)慰问烈军属、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或领导干部。其余时间自行安排,包括串户献演、与邻村互动演出。我们西安村与后山、苏公、西崖底等村曾经有过多年的互演活动,为增进邻村之间的友谊和谐作岀了一定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多年里,我们村的文艺队曾多次参加乡镇组织的“正月十六文艺大游行”活动;多次代表乡政府“参加左权县正月文娱游行大汇演",特别是《贴对联》那一场演岀,一鸣惊人,名声四溢。
关于元宵节垒火由来已久。记得50年代主要是邻里各户自愿捐款买煤垒火。1958年公社化了,就由大队统一安排,每个生产队垒2轮火,并承担闹红火的一些开销,如买花生瓜子鞭炮等。改革开放后,集体成了空架子没有了经济来源,只好动员群众筹办,渐渐地兴起了村民自发组织捐款买道具、闹红火的热潮。受疫情影响,我们村三年(20至22年)没搞大型文娱活动,但是从未中断贴对联、挂彩吊挂灯笼的光荣传统。
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村委会将打兰球、兵乓球、下象棋、拔河、猜灯谜、答成语等多个文体项目纳入了活动内容,在群众中影响良好,非常受欢迎……改开以来,村集体对文娱活动的组织逐渐减少,如今一年一度的闹元宵活动主要是靠群众自发组织、自行捐款捐物而进行,活动规模和内容较过去逊色了许多。
正月十六“烤风道”,这是祖传下来欢度春节元宵佳节的最后活动。具体内容是:正月十六晚上,街坊邻把废弃的杈把扫帚、破旧粪桶等废弃杂物集中堆放在十字路口点燃大火,然后男女老少都来烤,寓意是参加烤火的人都能避晦去邪,免生灾病。与此同时鼓励年少之人进行“蹦火"。说法是:凡能跨过熊熊大火者来年必定会“走好运”。除此外,各家各户还要乘火吃糕饼等……不过,这种活动现已罕见,因为现代的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活动不卫生,不科学,纯属愚昧之举陈规陋俗,遭到现代人的抵制和遗弃……
后记:小时候我特喜欢过大年过十五。不仅能吃好饭穿新衣、看灯笼、看游火、看烟花,而且能放鞭炮、打秋千、做游戏,红火热闹。期间,还能跟着父亲做灯笼、染彩吊、灌制蜡烛;跟着二哥学习糊灯笼、写队子、剪吊挂,觉得十分有趣愉悦。
曾记得大人们说:俺们村与苏公村是“姑舅亲”,与西崖底村是“朋友亲”,与后山村是“兄弟亲”。所有“亲”皆缘于正月里闹红火的频繁互动“勤”。
时代在前行,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在变幻之中。我们必须审时度世,坚持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对旧有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伟大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024龙年正月写于山西西安村
作者简介:路福红,网名:山里人,山西左权西安村,农民,初中文化,终身务农。晚年爱上码字写文,借以抒情交友,传承中华文化正能量。
责任编辑:雪莲
排版制作: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