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做好2024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庆典工作,回顾和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十五周年的历程,展示和传播星云奖的风采,经星云奖组委会研究决定,拟出版《星云十五(2010-2024)》文集。
《星云十五(2010-2024)》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纵轴由序和第一至第三章组成,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15年15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历程和不凡成就,特别是呈现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价值、贡献价值、史料价值以及华语科幻人的锲而不舍的品质。二是横轴由第四至十四章组成,从不同层级华语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我与星云奖、我在星云奖这一刻的故事,以此作为星云奖成长历程的见证和佐证。三是附录,将收录第一届至第十四届星云奖全部获奖名单,进一步充实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现将文集拟稿部分摘录。
我与华语科幻星云奖这十五年
萧星寒/文
2010年3月的一天,郑军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有位成都过来的老作家想跟重庆科幻迷见个面。我去了。在两路口一家文化公司里,我第一次见到已经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的董仁威老师,第一次知道了董老师组建华人科幻协会、创办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计划。当时我正在创作《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正在努力从科幻迷往科幻作者的身份转变,颇有瞌睡遇到枕头之感,于是欣然同意加入。在这一年的8月8日,在成都的一家电影院,颁发了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仪式简单而隆重。科幻作家第一次走了红毯,而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幻迷,站在红毯旁,给第一次见到的这些科幻作家发自内心地鼓掌。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将与华语科幻星云奖产生怎样的交集。
在参加第二、第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期间,我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终极失控》。该小说在七八家出版社辗转,最终在201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次年,2015年10月在成都娇子剧院举办的第六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终极失控》获得了长篇银奖。这是我第一次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彼时我跟另外三位银奖获奖者并排站在领奖台上,前方的射灯照得我眼花,看不清台下的任何人。我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荣耀和喜悦。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回报。那一届星云奖的长篇金奖空缺。站在领奖台上,手握银奖奖杯的我暗自发誓,一定要继续创作,写出更好的作品,下一届拿金奖。
彼时我正在创作《决战奇点》,就要写完了。不过我还是低估了创作与出版的难度。直到2017年8月,这部44万字的长篇科幻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2018年11月在重庆雾都宾馆举办的第九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呃,长篇银奖。只能说我需要继续努力。
然后我遇到了一个奇迹。
第九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决战奇点》获得银奖那次——是华语科幻星云奖第一次在我的家乡重庆举办。颁奖典礼之前,我开始创作《红土地》;颁奖典礼之后,我将《红土地》写完。《红土地》以重庆红土地地铁站为故事发生地,糅合了废土、基因、怪兽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中篇的体量,然而内涵却是极为丰富的。2019年发表在《科幻立方》7月刊上,因为小说中有少儿不宜的内容,招致了不小的批评之声,以至于我的自我怀疑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
也是在2019年,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创办了“原石奖”,旨在鼓励科幻作家创作出适合影视化的科幻作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为《红土地》填写了申报表,然后就不怎么关注。
2019年10月,第十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在重庆大剧院举行。这是华语科幻星云奖第二次在重庆举行,也是原石奖首次颁发。犹记得颁奖那天,我坐在台下玩手机,沙锦飞老师碰了碰我的胳膊,说一会儿我给你颁奖。我抬起头,茫然四顾,回应道:不可能。然后,沙锦飞作为颁奖嘉宾上台,念出我的名字和作品,在震耳的背景音乐声里,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领奖台时,脑子里嗡嗡盘旋着的,还是那三个字:不可能。原石奖不可能颁发给《红土地》这么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作品。然而,这是事实,沙锦飞老师把奖状、奖杯和装了奖金的信封一股脑地发给我,由不得我不信。
随后,不可能的事情还在继续,我迎来了人生的一系列高光时刻。
海南壹天视界科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十部获得原石奖的作品中,遴选出《红土地》,将其改编为同名网络大电影。2020年12月,《红土地》拍摄完成,又花了三年时间,反复打磨,个中波折,跌宕起伏,都够拍一部新电影了,连名字都改了好几次。最终,《红土地》于2024年正式上线,同观众见面——《红土地》也由此成为为数不多的国内原创科幻小说改编的真人科幻影视。
在此再一次衷心感谢甘伟康、石以、林燃等海南壹天视界领导以及《红土地》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
2024年,是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终极失控》中,铁族为碳族带来浩劫的年份)回首往昔,在我的记忆里,很多事情已经遗忘,而有的事情却愈发清晰,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其中如同巍巍昆仑一般高耸入云。
如今,我发现我的时间表述早已与华语科幻星云奖挂钩。跟人讲2014年不是2014年,而是去山西太原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那一年;那一年我第一次以科幻迷的身份走了红毯,因为路灯耀眼,差点儿摔倒。2017年不是2017年,而是去北京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那一年;那一年我获得了“七星连珠”奖,这奖颁给连续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嘉年华的参与者。2022年不是2022年,而是我唯一没能到成都现场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那一年;因此痛失本应获得的2024年在成都科幻馆颁发的第二座“七星连珠”奖杯。
是的,十五年来,我与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缘分越来越深。2023年,《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出了典藏版,是的,就是我参加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时正在创作的作品。如果没有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加持,我不相信这部作品能够在12年内再版三次。还是在2023年,“碳铁之战”四部曲正式出版,是的,这就是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终极失控》与《决战奇点》的续集,洋洋洒洒105万字。如果没有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奖掖,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将它写完,更不要说找到对科幻有信心的出版社将它出版。
在这十五年中,华语科幻星云奖见证了我从科幻迷到科幻作者的成长与蜕变。从在红毯旁给科幻作家鼓掌,到蹭“科幻迷方阵”走人生的第一次红毯,再到以科幻作家的身份走上红毯大大方方接受科幻迷的欢呼,每一步都与华语科幻星云奖息息相关。华语科幻星云奖不仅给予了我荣誉和鼓励,更让我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挖掘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说“没有华语科幻星云奖就没有我的今天”这话一点儿也没有夸张。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崭露头角,也看到了许多科幻作家通过这个奖项获得了他们应得的认可。华语科幻星云奖本身,也在一届一届地举办中,越发成熟,越发壮大,催动中国科幻大踏步向前,让中国看见中国科幻,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幻。
抚今追昔,我深感欣慰和自豪。感谢华语科幻星云奖给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感谢那些陪伴我走过这段旅程的科幻迷朋友们。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然可以一起探索未知的宇宙,感受科幻文学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现如今,我对科幻的理解和热爱已经超越了我之前的所有想象。我知道,我会继续在科幻的世界里探索和创新,希望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而华语科幻星云奖也会继续坚守核心,并四处出击,去开疆拓土,去寻找时间与空间的尽头,去开掘所有的未知与可能。
相信我与华语科幻星云奖的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作家介绍:
萧星寒,本名秦建,小学语文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科幻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在《科幻立方》等全国公开发行期刊发表作品,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原石奖、晋康奖等奖项。出版“碳铁之战”四部曲、《逐日:空间太阳能电站档案》《天地大冲撞》《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小说简史》等图书30本。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联合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主要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为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做工作,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和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激发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