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因星云奖而相遇
张翼/文
如果不是因为科幻汇聚成都,这一群人也许永远不会相遇。在这之前,我是孤独的,身边的人们无法理解一个成年人如此热爱中国科幻小说,而在他们的意识之中,科幻是青少年文学,是幼稚的表现,也因此没有一个同事知道我读科幻看科幻爱科幻。
直到2010年的成都,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吃完烤串,激动地挤进了学府影城放映厅,恰巧身边站着一位担任志愿者的《科幻世界》年轻编辑,我清晰地看到疲惫的他眼光里充满着期待与欢愉,这是首届星云奖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
之后的十四年,参加星云奖已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变化的是从粗糙到盛大,不变的人们是对科幻的热爱。而影响力逐渐扩大的星云奖,每届都有相同的烤串,更有独特的新鲜。在太原,和Coser女孩们一起欣赏了动漫交响乐;在北京,目睹了学子们炽热的共鸣;在陵水,感受到中国科幻氛围在海风中滋养成长;在三星堆,中国科幻与古蜀文化相映成辉……
最初的星云奖很简朴,中国科幻则默默无闻,那一年我刚30岁还没有孩子,与还很青涩的江波、付昌义、谢云宁、顾备、萧星寒等人吃完烤串喝完酒,我和刘明亮继续窝在简陋的快捷酒店秉烛夜谈,谈的全都是科幻。如今十四五年过去,星云奖日渐隆重,中国科幻作者已多次斩获世界级大奖,我的孩子已读高二,在与刘明亮等人忙碌之余抽空闲聊中,除了科幻,我们还讨论着人生、社会、世界、未来。
星云奖在成长,我们在成熟,而中国科幻和星云奖也终将一步一步坚实地迈向世界主流舞台。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