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和星云奖共同成长
李不撑/文
15
从2011年第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开始,我已经参加了其中的11届。从一个大学生科幻迷成为一个科幻从业者,我和星云奖可以说是共同成长的。回想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经历,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2011年星云奖,是我第一次参加科幻活动。报名的方式也很特别,那时候还不常使用在线支付,记得是先邮件沟通,拿到了杨枫老师的银行账号,汇款报名的(就是为控制人数收的象征性参会费,现场领取的大礼包足够回报啦)。
那一年我在成都上大一,刚结识了几位学校里的科幻朋友,相约一起参会。学校到会场(四川科技馆)要转好几次公交,早上6点就出门了。抵达市中心,先去天府书城参加签售,到书店门口,等候签名的队伍已经从店里排到店外,还转了一个弯。过程中有工作人员出来,发给了每个人一张手写数字编号的纸条。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签名售书的活动,其中有一本是当年出版的《流浪地球:中国科幻星云奖奠基作品选》,其中收录了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和韩松的《宇宙墓碑》等经典篇目。当晚颁奖礼上,刘慈欣《三体3:死神永生》、何夕《人生不相见》、韩松《再生砖》,分别获得最佳长篇、中篇、短篇科幻小说奖;刘慈欣、王晋康获“最佳科幻作家”奖。那年活动及图书相关的宣传语中写这是“新生代科幻四大天王首次聚齐”。
那些我喜欢的科幻作家们,神交已久的科幻同好们,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一相见却全无陌生感。颁奖礼开始前的下午,作者们在科技馆里开笔会,一群科幻迷在门外广场上等着活动开始。科技馆门口是一段高高的阶梯,笔会结束后大家陆续走出来,要在阶梯上拍大合影。我远远地看见姬少亭老师出现在上面,开心地冲过去和她讲话,用网名自我介绍。那天遇见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往后多年的朋友、伙伴、同事。
活动结束回去后,激动的情绪还一直在脑海里延宕了好几天,许多参会者都在网上发帖继续讨论,许多人都提到了同一个话题:“为什么科幻圈的认同感这么强烈”。
我记得颁奖礼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读者代表“核弹女孩”念了一封写给刘慈欣的信,信里写了什么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现场所有人都被打动。大刘老师在随后的发言中说:“我的生命用来捍卫科幻迷珍惜的东西。”
2014年星云奖由果壳网、未来事务管理局承办,在北京中间剧场举行。
那年夏天我在网上关注了“未来事务管理局”这个账号,作为热心科幻迷全程围观了姬少亭、淳子等人前往伦敦Worldcon为北京申办世界科幻大会。在《三体》获雨果奖之前,那应该是中国科幻第一次在世界科幻大会上正式亮相。他们发回的所有信息都让我感到激动,原来“还可以这样”? 第一次“申幻”,获得了珍贵的70票,虽然票数不足以争取到举办权,但从那次参与Worldcon的经验,启发了当年的星云奖及往后的许多科幻活动的设计。
在星云奖公布时间、地点等消息后,我收到了姬少亭老师在微博上发来的私信,告诉我今年的星云奖,要让科幻迷先走红地毯,并问我能否组织一些科幻迷来参与颁奖典礼的开场环节。那天我还接到一个北京号码打来的电话,问我是不是李不撑,并自我介绍说她叫邓韵,会和我对接开场环节的内容(一年后局长将未来局独立成为一家科幻机构,邓韵成为了未来局的001号员工,我是002号)。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加入到科幻活动的组织工作中来,我们用三体的人物、名台词串联了一个开场环节,兴奋地联络各方朋友来认领角色,在活动开始前还都保密不说,期待着能给所有观众一个惊喜。
我从成都飞去北京参会,第一次体验到了“科幻CON”是什么样子。中间剧场有大大小小的剧院、展览空间,我对着场刊和日程app上的活动介绍才发现,不同的空间要举办不同的活动,而它们都是同时发生的。除了各种主题论坛、演讲以外,还有科幻的展览、市集、签售、cosplay等等。我索性放弃了日程表,和朋友们一起随意在场馆里游荡,这里听听那里买买,遇到网友面基就停下来聊一聊。这样的活动设置正是学习了世界科幻大会的形式,而在2018年我们举办第一届亚太科幻大会/另一颗星球APSFcon的时候,也同样从Worldcon的基础上延展开来,让每一个参加的科幻迷在每一个空间都能获得科幻的快乐。
颁奖礼前,作为科幻作家们、论坛、颁奖的嘉宾们先成为了观众,而科幻迷群体则首先走上入场的红毯。当时我披着“成都ETO分舵”的会旗(现在看来太中二了!)领着参与开场环节的朋友们,有担任旁白的洋芋、cos统帅的阿澈、cos维德的黄海林、cos二向箔的孟捷、cos大史的说书人、cos程心的竹梅、cos监听员的李鹏飞等等,站在红毯尽头和签到板前的cos马文合影。马文也是当年活动的一个大亮点,它和戴着毛巾的阿瑟出现在场馆各处,真的像在银河系漫游。这位cos马文的朋友叫听听,为了参加这年的星云奖活动,她手工制作了整套的装备,从外地运到北京来。后来2018年、2021年为了线下、线上第一届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马文又多次升级了装备,每次出场必定收获现场最多的关注和合影。一起参会的伙伴,她们都成为了我多年的挚友,现在还常谈天说地,这应该是那年星云奖最珍贵的收获。
2017年星云奖在北京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举行。
韩松老师的长篇《驱魔》入围了长篇奖项,大家都很高兴。印象中不止一次,韩老师因为要担任评委,或因为各种原因,自愿退出评奖将机会让给别人。得知长篇入围的消息,局长与江波、陈楸帆、夏笳等几位老师,碰撞出为韩老师策划一个特别环节的想法。
韩老师的作品无论从数量、创作类型、关照题材的广度,都太多、太丰富。在许多读者、评论者心中,他是一个神秘又难以被总结描述的人。而除了科幻作家外,韩老师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诗人。于是大家决定先从过往的小说作品中摘选一些词句,连成一首诗歌。
给韩老师准备这个特别环节的想法,也得到了各界朋友的热烈响应,太多人爱韩松了,喜欢他的作品,也喜欢这个人。科幻作家飞氘、画家BUTU、意大利科幻研究者彩云、影视从业者甘甜、未来局编辑Raeka、中学教师魏然、媒体人张中江、当时在北师大读书的尚紫薇等,都加入了进来。活动前大家聚在一起多次排练,甚至上台前还在剧院的走道里反复练习。“韩松作品诗”朗诵环节顺利进行,现场掌声应属颁奖典礼当晚最热烈的了。韩老师站起来说这真的是我写的作品吗?
活动结束后,好几位朋友说当时坐在观众席上听到这段朗诵都感动得流泪。参加朗诵的彩云老师,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当时在北师大读博,她说是因为喜欢韩松的《地铁》,现在在这里,读了韩松以后开始喜欢中国科幻。
在此也分享一下这首“诗歌”——
红色的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白色的鸥鸟在薄雾中飞翔。
一夜一夜,他怅惘地望着海洋上空的繁星。
星光如水一样源源流下来,注入他宽大柔和的衣领,凉嗖嗖地顺着坚直的脊柱往下淌。
四周一无阻挡,只有天空湖泊般垂落。万物线条明晰。
但宇宙中肯定正有什么大事在发生,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阅历所能推测的情形。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他自忖已阅尽人间风雨而直至坚强和达观。
在梦中,他常一个人面对那漆黑的洞口,像对着一面镜子反观自己。
然而,他的表情却是镇静和美丽的,他的眼神是理智而温存的。
就在这不同凡响的大洋上,我目睹了日落和日出,大雨和风暴。
它上面没有任何高科技载体。但它饱含的内容,透出我难以理解的深奥和沧桑。
它唤起我一种沦落的伤感,使我感到自己不再是个孩子。
过往与今来,何处是归宿?
偶然抬头,我看见星星很明亮,四周寂然无声。
为了寻找宇宙中爱和死永恒交织与对立的主题和情调。我少年之心突然地悠动起来。
我又体验到了真实的宇宙。它似乎带有一股咸味。
我感到自己置身于一部电影里面。心中充满从未有过的一种茫然若失。
在梦幻社会里活腻了的现代人,往往要从这样的体验中去寻找自我。
我从梦中醒来,发现初升的太阳已把光芒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站在船头,叉着腰,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一无所有的水面。
我看见对面山坡上有很大的一株樱花树。它尤其光彩照人。它的白色火苗辉煌如同华盖,似乎就要一举窜上天空。
其间汹涌地喷出了红的白的花朵,像湖面上激射的浪花。
我很难形容心中的感觉。
面对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红彤彤的,浑圆的旭日。
一片灿烂,灵光闪跃。
热血涌了上来。
人类来于此,也归于此。
洋溢着永恒的宿命感。
银色光芒把万事万物掩盖了。
它们指引着我向前飞。
我知道还有一些特别的景色,隐藏在深山中,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驰骋于众宇,忙得星尘满身。
那是个无底洞。
我极可能去写科幻小说。我就这么不停地写下去,直到我不能够或不愿意再写了。
“你们都醒来吧,不要再做梦了。”
这是我注视黑暗深渊时产生的一种奇怪感觉。
但我有一种直觉,
新的未来正在我的面前展开。
这些词句来源于韩松的多部作品,包括《宇宙墓碑》《沙漠古船》《地铁》《火星照耀美国》《春到梁山》《天下之水》等等,这首拼接的诗只是韩松老师构建的诡异世界中一些很小的碎片。他创造出的一个个世界又是那么特别,真的希望我们也可以为韩老师做点什么,让更多海内外读者读到他的作品。韩老师常常无私地帮助大家,无论是对举办活动的支持,还是对其他作者、作品的推荐,太多太多,希望他身体健康。
星云奖来到第十五年了,还好有这个机会可以记录下这些。已经习惯每年都去,最要紧是和新老朋友们聚在一起,吃火锅、撸串的传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就太好了。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等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来源: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微信公众号kehuanxi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