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的“借山吟馆”
朱亚夫
齐白石的一生,不仅改名、改字,而且还改书斋之名,说来颇有意思。我们且以斋名“借山吟馆”说明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改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等,以号行世。早年曾为雕花木工,22岁起兼作画,学诗文,攻篆刻,以治印卖画为生。中年时曾五次游历南北各地,作山水画稿甚多,名声渐传神州,是我国现代国画界的一代大师。曾任笼山诗社社长、北平艺专名誉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63年,他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诗集,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
1900年,37岁的齐白石,从故乡湘潭星斗塘老屋迁出,在离老家五里路远的狮子口莲花寨下面,化了320两银子,买下了一间名叫“梅山祠”的房子。齐白石偕妻、子女搬了进去。莲花寨离余霞岭有20来里路,沿途盛开梅花,他就把梅山祠的住宅取名为“百梅书屋”。还兴致勃勃地做了一首诗:“最关情是旧移家,屋里寒风香径斜,二十里中三尺雪,余霞双屐到莲花。”看来他是完全沉浸在乔迁之喜中了。
“百梅书屋”中有一点儿空地,齐白石就在此添置了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意为“屋后之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他还自称“借山吟馆主”。齐白石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几株芭蕉,到了夏天,芭蕉绿荫铺阶,凉生几榻。尤其是秋风夜雨时,卧听雨打芭蕉叶,潇潇籁籁,启人灵感,助人诗兴,真是个吟诗的好地方。齐白石在“借山吟馆”中读书写诗,一年中作诗竟达几百首之多,他还画过一幅“借山吟馆图”。
1911年,他的老师王湘绮在长沙借瞿子玫的超览楼招 友人饮宴,齐白石应邀赴宴。席间,王湘绮先作四首七律,瞿子政、金甸臣、谭祖同相继赋诗,齐白石 也作一首《看海棠》,诗曰:"往事平泉梦一场,师恩深处最难忘。三公楼上文人酒,带醉扶栏看海 棠。”酒过三巡,王湘绮说,“今天是七夕良辰,不可无诗,我们来联句吧!”说着,他自己首吟了两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不料,在座的齐白石等三位弟子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联得上,真是大煞风景。
齐白石回到家中,想起此事,羞愧难当,他觉得自己在“借山吟馆”中写了几百首诗,自以为会哼几句平平仄仄,可是连联句也答不上,怎配自称为“诗人”呢?因此他就把“借山吟馆”的“吟”删去,只留下“借山馆”三字。他发誓要多读点书,打好根基,然后再用“借山吟馆”不迟。20世纪初,他用八年时间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加创作,计有52幅,十公珍贵,就命名为《借山图卷》,后多有散佚,北京画院现存22幅。
与此同时,齐白石发奋研读古典诗词,自述“天天读些古文诗词,想从根底方面,用点苦功。有时和旧日诗友,分韵斗诗,刻烛联吟,往往一字未妥,删改再三,不敢苟且。”结果诗艺大有长进,到1928年,他65岁时,才以《借山吟馆》之名刊印了自己的诗作《借山吟馆诗草》。
后来梅公祠租约期满,齐白石买了一所旧屋,把房子翻修一新,取名为“寄萍堂”,内室摆放在外游时得来的八块砚石,又因而名叫“八砚楼”,闲暇时他种菜种花,培育果树和施草养鱼,过着自得其乐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