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天水有着8000年的历史,2700多年的建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天水不仅有着华夏第一的伏羲庙,有着号称“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还有着西北最大的民俗博物馆,更有着规模宏大,蔚为壮观,驰名陇上的农耕博物馆等众多名胜古迹。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几年备受人们关注的网红打卡地——麦积区花牛镇二十里铺王世祥农耕博物馆。
这座享誉陇上,家喻户晓,承载着一代代人儿时温暖记忆及浓浓乡愁的博物馆里一件件熟悉的农具,一件件温馨的生活用品,一张张发黄的唱片、一盒盒磁带、一张张奖状、一枚枚红色的纪念章、一碗碗冒着热气腾腾的浆水面、一碗婉金灿灿的馓面饭,不禁会勾起多少人的回忆?不禁会勾起多少人的乡愁?不禁会湿润多少人的眼眶?
徜徉在古香古色,种类繁多,数量之众,散发着淡淡古旧家具气息的农耕博物馆,不禁被这里雕花隽美的木匣、镂空的窗棂、古老的风箱、竹编的簸箕、沧桑的农具、古旧的桌椅、古老的炕柜、古老的宫灯、古旧的书画、老式的放映机、收音机、古老的织布机、珍贵的古琴、年代久远的地契、以及远古时期的各种服饰和玲琅满目的各类物品等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看着这一件件承载着岁月印痕和凝结着王老师心血的珍贵藏品,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王老师这十多年来走村串巷,翻山越岭,一路历经风霜雨雪和夏日酷暑收藏各类农耕物品的画面。此时此刻,我的内心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不禁对于王老师这十多年来一路披荆斩棘的辛苦付出和执着坚守无比崇敬和敬仰。看着这一行行,一摞摞、一箱箱含有温度的藏品,触摸着这一件件熟悉而陌生的老物件,仿若穿越历史时空隧道,看到这偌大的农耕博物馆院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们在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美食。有的人在蒸馍煮肉,烹炸烧烤。有的人在房内小火炉边煮着罐罐茶,悠哉悠哉。不一会儿,一盘盘冒着热气的虾酱肉、酸辣里脊、黄焖鸡等一一端上桌来。屋外,依旧炊烟袅袅,炉膛的烟火映红了那位正在拉着风箱人的脸颊……
一阵微风拂过,思绪瞬间被拉回了现实,这个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农耕博物馆,收集了100多万件的各种藏品,有着二十多间的陈列室。博物馆分为农耕馆、民俗综合馆和红色展馆三大主题馆。有公社年代、岁月流痕、革命家庭、东方红照相馆、中医中药铺、电影院、理发店、铁匠铺、裁缝铺、豆腐坊、小杂货店、百姓舞台等时代生活场景再现。还有农村扬场用的风车、拖拉机、生活用水井和天水老冰棍箱等,每当目睹到这一件件器物时,不禁会有一种重回年少时代的感觉,勾起对往昔儿时美好生活的记忆。其中天水部分地方的窑洞场景再现也是博物馆里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男女老少亦可以身着这里的汉服或者红军服古今穿越,感受不同时代的生活风采。
农耕馆里这许许多多,玲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藏品摆放和展厅布展,都是王老师匠心独具,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的成果结晶。藏品全方位展示了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文化现象,充分展现了天水农耕文化的全景风貌。
听王老师说:这100多万件藏品,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去收集,他的足迹遍及陇右一带乡镇和村落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用相机和手机拍摄了大量反映陇右乡土风情的照片和影视资料。对于从小就出生在素有天水五大文化之一的秦安大地湾的他,对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对农耕文明见识独到,更对其红色记忆犹为热衷。
在同王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刚开始,收藏老物件只是他的一个兴趣爱好,后来发展到痴迷的程度,真是一发不可收,他干脆将这种爱好变成了自己一生钟爱的事业来经营。为此,他甚至不惜卖掉房子,四处借钱来经营他的农耕博物馆。他还说:这里的100多万件藏品,小到一粒纽扣,大到衣橱板箱,每一件物品他都是仔细观摩和考量。由于资金亏缺,所有雕塑绘画书写都由他本人或指导他人完成。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时间和精力,对于他而言是全部,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其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是的,这一件件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器物,无不再现着农耕文化之魂,传承着农耕记忆,承载着农耕民俗文明。每当他讲起他一手用心血创建起来的农耕博物馆,王老师都会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无尽的欢欣和喜悦之情。这些四五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老物件,反映了那个时代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是老一辈的记忆,新一代的传承。同时,也见证着人们日新月异生活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
看着这些保存完整,工艺精湛,装配非凡,打着厚重历史文化烙印、蕴含着民族多元价值的物品,凝神观赏着这件件做工细腻、气韵生动的珍贵农耕物品时,仿佛时光倒流,我们似与古人对话,聆听藏品背后的一个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最亲不过故乡人,最浓不过故乡酒”。乡愁是一种情结,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留住民俗,就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根脉。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文化之魂,农耕文明悠久而厚重,苍茫而辽远。王老师以实物形式再现天水乃至陇东南一带丰富多彩的民风和民俗场景。他的这种热爱家乡文化的赤诚情怀,以及吃苦耐劳,坚毅执着,大爱无私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和钦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和特殊方式传承着天水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我不禁被他的善心善举所感染,所感动。每一件民俗物品都承载着其标志性的特殊意义,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去生活劳作画面的记忆与本土文化发展的根基。农耕文化博物馆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后代的社会意义将愈加突显。
王世祥农耕博物馆,以实物的方式,诠释着农耕文化,讲述着农耕故事,无不折射出如今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乡村振兴文明的进化,农民生活幸福的巨变。在这样一个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惟愿王老师如期所愿,让更多的人携起手来,传承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留住根脉,记住乡愁。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历史的责任,同时也为即将遗失的农耕历史留下印记,留住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