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时分
小区不远处有条河,叫渭河。河上有一座桥,叫秦都桥,也称三号桥 。在河与桥南端的夹角处,有一个不起眼的村子,叫钓台村。村子不大,但名气不小,相传几千年前的姜太公就是在此钓鱼,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村子也因此而得名。
如今的钓台村,在城市发展改造的大潮中赫然矗立起两座高层,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民房,与我所在的小区毗邻而居。
这些年来,我一直习惯于在河与桥之间的湿地散步,看日出日落,观水疾水缓,望云卷云舒。去年下半年,有关部门一纸通告,渭河南岸的钓台公园要进行改造修复,一夜之间,沿岸被围了个严严实实,行人望而却步。从此以后,我只好另辟蹊径,傍晚穿过人来车往的三号桥,到河对面的公园散步。
渭河在此处缓缓地拐了一个不大的弯,加之下游有一个大坝,使之形成了一处比较宽阔的水面。由于有了水坝,河也就变成了湖,可以说是亦河亦湖,从而使这里的景色更加的美。尤其到了傍晚,在这昼夜交替的时候,简直是美轮美奂。
漫步桥上,倚桥而望,西边的天际已经被夕阳熏染得多彩多姿,那一抹晚霞,是一天中最美的色彩,天公用手中的画笔,尽情地泼洒着像火一样炽烈的橘红,把天边的云都点燃了。那云像龙、像虎、像熊猫、像飞豹,又像一只温顺的小羊,转眼功夫,又变成一个羞红了脸的少女,犹抱琵芭半遮面。晚霞不仅使西边的天变得美轮美奂,而且毫不吝啬地把它的美映入湖中,浸在水中的云就像是漂浮在湖里柔软的绸缎。霞光使波光粼粼的水中闪烁着无数片碎银,一眨一眨地泛着俏皮的光,犹如情人抛出的媚眼。河水从甘肃的渭源而来,日夜流淌不息,经过了几百里的长途奔波,在这曾经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古都小憩一下,一睹昔日的风采。流经大坝的水,在大坝前的脚步稍稍停了一下,也许是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匆忙的步伐平缓了,灰黄的身影也变得那么清澈迷人,泛着清幽幽的绿装,硕大的水面上有高耸的楼房,巍峨的大桥,挺拔的树木,特别一到晚上,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像银河一样映入水面,天上人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图。
绕桥头约行数百米,就到了一条蜿蜒几公里的长廊,那是为市民修建的健身场所。长廊依河而建,两边乳白色的护栏 像 一排排威严的士兵,长廊地面用红色的建筑材料铺设而成,远看像一条红色的地毯,走在上面有种软绵绵的感觉。长廊一侧或浸入水中,亲吻着幽静的水面;或依附岸边,与一旁的花木为伴。一到清晨或傍晚,长廊上散步的跑步的甚至在一边拍抖音的健身娱乐者们,使这条红色的长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华灯初上,长廊随着饰灯色彩的变化,一会儿闪烁着红色的光芒,一会儿发出天蓝的梦幻,一会儿又变成了淡绿色如翡翠一样的颜色,五六种光晕有规律地闪动,连同大桥上的护栏,一起演绎着斑斓多姿的世界。而桥上两边排列整齐的路灯,像一个个凌空飞翔的洁白的银燕,闪动着乳白色的光环,使这座飞架南北的大桥显得幽深而圣洁。
喜欢晚霞的不仅仅是悠闲的人群,那些三三两两的鸭子大概是受到霞光灿灿的吸引,不顾冬日冰冷的河水,在游人的眼前尽情地在水里畅游。凭栏眺望,我发现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像鸳鸯一样不离不弃。鸭子的背部呈灰黑色,而颈部以下却洁白如雪,它们一会儿在湖面上快速游动,一会儿一头扎入水中,在水下潜游或捕食鱼虫,大约几分钟后,你会发现它们在另一处水面露头,晚霞染红了它们美丽的羽毛,在清风吹皱的水面上,它们尽情地戏游,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朋友。人们驻足观望,眼眸里透着欣喜、惊叹以及深情的关爱。这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好转,湖上的鸭子也越来越多了,湖的上游有一个人工鸟岛,聚集着成千上万只鸭子,成了它们最美的家园。
溯河而上,在长廊的尽头,靠河一边的栏杆上,有数十米约几十块如汉白玉一样的石材上,雕刻着几十首唐诗宋词,仔细观之,都是咸阳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内容皆与咸阳有关。由于岁月的磨砺,个别处已字迹模糊,但其苍劲的风骨依然,端庄大气的楷书,龙飞凤舞的草书,行云流水的行书,蚕头燕尾的隶书,风格各异,美不胜收,给这个历史名城增添了令人难忘的文化符号。此时夕阳的余晖朗照在一块块镌刻着古人诗词的石壁上,发着淡淡的白莹莹的光。这时,仰望碧空,忽见一排排鸭子凌空飞翔,在晚霞中显得那样悠然自在,那么英姿勃勃,脑海里不由闪现出唐代诗人王勃的一句有名的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情此景,真有一种诗在画中,人在诗中的感觉。长廊不远处,就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两寺渡公园。历史上的两寺渡,正是“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相传西周时就有“文王渡”一说,而且发掘出了与之相关的文物。
咸阳真是一个历史名城,从河南岸的钓台村到北岸的两寺渡,仅仅一河之隔,就有着让世人震撼的历史遗迹,我有幸常常漫步在历史与现实之中,漫步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太阳在霞光的簇拥下慢慢地落入湖中,从人们的视线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霓虹灯装饰点缀的这座城市却更加美丽,令人神往。
作者:刘正义,男,祖籍陕西乾县,退休干部,咸阳市作协会员,秦都区作协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