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六十一辑)「飘舞的剑」(5332辑)

五
郓城县侯家林黄河决口处的西端,有一顶橙红色的大帐篷。帐篷旁边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上飘着一面也是橙红色的大旗,旗上一个黄色的圆圈里,绣了一个鲜明的“丁”字。
丁宝桢站在大帐迎门正中的公案后面。在他的身后,立了一个一人高的木架,木架上供奉着一个黄色的绢筒。那是命令他担当堵复黄河决口重任的圣旨。
大帐里坐满了治河工程方方面面的负责人。
丁宝桢用威严的目光扫视了全场一遍,习惯地抚摩了一下自己那把令人羡慕的美髯,才语音铿锵地说:“列位,朝廷圣旨已下,定要在明年春耕以前将黄河决口堵复。眼下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只有黄河的洪流还凶猛已极。工程之难,工期之紧,都是异乎寻常的。不过我丁宝桢既承圣命,从今天起我就住在这大帐里,哪一天将决口堵复了,我哪天才离开。我们已经将所有的工程作好了计划,任务落到谁的头上,就是死命令,不给我完成,就重重的治罪,完成得好的,就重重的奖赏。你们就照这个方法一层一层的督促下去。若有闹事者,格杀无论!”
文彬:“对每一项工程,用多少人,用多少材料,如何施工,抚台大人、我和几个掌坛师都作过了认真的计算。大家按照要求做就是了。会后抚台大人还会和我们一个一个工地的去,同你们一条一条的落实。散会后都回去等着,如果我们到了你那里你不在,那就要受到处罚。记住了没有?”
众人:“记住了!”
丁宝桢:“刚才我说的是对大家的要求。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良心发现。大家想,上百万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夺去了他们生存的土地,我们不赶在春天以前将黄河决口堵复的话,就要误了春种,老百姓就只有依靠国家设粥棚赈灾了。而国家又要继续拨出相当大的一笔钱来赈灾。所以,再难再险我们都不应该畏缩不前。大家说是不是?”
众人:“是!”

寒风呼号,雪花飞扬,大地一片白茫茫。
黄河决口堵复工程没有因为天气的严酷而停息。成千上万的民工奋战在工地上,大清国的龙旗和代表着各个不同单位的杂色杂样的旗帜迎风飘扬,人们有的用独轮小车推着泥土,有的用扁担挑着盛满泥土的箩筐,有的扛着木棒,有的聚在一起打夯……川流不息的人们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划出了一条宽阔的黑带。
一个老大爷推的独轮车陷在泥滩里了,他和前面拉车的媳妇费尽气力总也把车弄不出来。老大爷找不到能够帮助他的人,因为推着挑着泥土的人走的是一条路,空车空筐走的是另一条路,谁也没空帮他。
丁宝桢正好路过,见老大爷推不出车来,便搭手帮推,果然是一个人就多了一分气力,那车挣扎了几下,终于出了泥滩。
丁宝桢早已出了汗,随手抹了一下额头,却抹了一脸的泥。
再回眼看时,他遍身的官服都溅满了泥水。
老大爷感动地:“抚台大人!”
丁宝桢笑着对老大爷摆了摆手,走了。
在堆土的最前端,独轮车进不去,挑担的进不去,靠的是人们连成一条线,将袋装的或撮箕装的泥土一个传给一个地往前送。
那都是些颇有力气的壮汉。也只有他们才可以顶得住那虽然吃力却是谁也松懈不得的劳动。
丁宝桢来到了他们的中间,以关切和疼爱的目光看着大家,由衷地:“乡亲们辛苦了!”
在这种时候,一句充满关心和理解的问侯给大家的精神有了更多的振奋,但是,源源不断送来的泥土又容不得停下,大家只有以感激的目光看一眼丁宝桢,又继续手中的劳动。
在一处水中打桩的现场,丁宝桢和文彬刚好走到。文彬接过从人递过来的图纸展开,仔细地看了一阵,说:“错了,停下来!”
负责这段现场施工的掌坛师:“错了?不会吧。”
文彬:“错了。你看这里……怎么样?”
掌坛师:“啊,我看错了,看错了。”对在水中打桩的民工,“停!都给我上来!”
文彬:“你这一错,用去了多少木料?”
掌坛师:“不多,十几根吧。”
文彬:“你自己说,怎样罚?”
掌坛师:“督爷就原谅我这一次了吧。才十几根木棒,我以后不再犯就是了。”
文彬:“如果我这次原谅你,下一次又错了呢?”
掌坛师:“下一次又错就加倍的处罚我!”
文彬:“那,这一次……”
丁宝桢:“不行!一定要罚!如果说派你去冲锋陷阵,错冲到敌人最多的地方,敌人把你给消灭了,你改变得了那个后果吗?说什么才十几根木料,那不要朝廷拨的银子才买得到吗?还有弟兄们的工时有多少?都必须给我算清楚!比起那些大错,这好象是算不了什么,但是小错也是错,有错就必纠,有损失就必罚,这是已经定下来的规矩。只有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别人也才有个借鉴的榜样。好了,自己算!该罚多少,就从你的薪金里头扣除!”
文彬:“听好了,抚台大人可是赏罚分明呢。你可还有没有意见?”
掌坛师:“没有意见,不敢有意见了。”
丁宝桢:“好,以后把工程做好,特别是做提前,一奖就是几百几千,弥补你今天这点小损失绰绰有余。”
一个老汉挑了一担热腾腾的汤水到了堤上,吆喝:“快来喝热姜汤了!”
人们纷纷围到了他的身边。
丁宝桢带着有关官员巡视大堤工地。
打夯的人们见官员到来,将几架夯打得更欢了.
丁宝桢见有一架夯的人刚休息好,正准备开始打夯,便道:“我来领大家夯几手。”
领班:“你行吗,抚台大人?”
丁宝桢一边脱去长袍,一边说:“行不行你们看就是了。伙计们,开始了!
领:“哎着呢,”
众:“哎着呢!”
领:“黄河水呢,”
众:“哎着呢!”
领:“凶得很呢,”
众:“哎着呢!”
领:“淹田地呢,”
众:“哎着呢!”
领:“淹房子呢,”
众:“哎着呢!”
领:“无家可归,”
众:“哎着呢!”
领:“哦肚皮呢,”
众:“哎着呢!”
领:“皇帝下旨”
众:“哎着呢!”
领:“修大堤呢”
众:“哎着呢!”
领:“大堤修好”
众:“哎着呢!”
领:“水不淹呢”
众:“哎着呢!”
领:“五谷丰登”
众:“哎着呢!”
领:“得安乐呢”
众:“哎着呢!”
领:“为自己呢。”
众:“哎着呢!”
领:“为国家呢”
众:“哎着呢!”
领:“哪个龟儿”
众:“哎着呢!”
领:“不努力呢”
众:“哎着呢!”
停夯了,众人为后一句领号都笑了起来。有的还重复念道:“哪个龟儿,不努力呢……”
丁宝桢抹着从头流到脚的热汗,接过从人递过来的折扇,不停地扇着。一边说:“打夯是够辛苦的了。可是不夯实又挨不住大水的浸蚀。只有大家多辛苦了。”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