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观略记
郭仙翁,道号飞锡。楚南人(湖南浏阳人),公元一七九九年五月十一日生。原在道教圣地峨眉山学道修炼,遵师指令下山护佑一方平安,于公元一八八八年来到楼下石虎洞,一八九〇年庚寅正月初八日园寂,凡享九十一岁,楼下何氏族人为其立庙纪念,以表彰其护佑百姓,行善天下的功德。
据传说,郭真人下山后,一边无偿帮百姓做衣,一边免费为百姓治病救人,同时寻找仙山崖洞,通过数年艰辛来到楼下石虎洞,仙翁见此地不凡,诸峰罗列,怪石嶙峋,千岩竞秀,树木葱郁,洞中清风徐来,薄雾缭绕,激湍,禽鸟和声,便称赞不已,此
乃福地!次日便在农夫帮助下清理乱石,铲除杂草,平整山洞,从此他便以洞为家,白天下山给百姓缝衣服,治病,晚上回洞打座修炼。
仙翁云游四方,不食民间饭菜,仅吃自带的炒米,仙翁住山洞不久,一天晚上一只红冠大蟒蛇将头搁在仙翁身旁,张开大口,仙翁见此情景,开口说到:此洞若是你的,我就走,若是属于我的请您离开,说罢一挥拂尘,蟒蛇便悄然顺着山洞口走了,仙翁圆寂后,此蛇便常年守护着仙翁的真身,直到后来当地百姓将仙翁的真身用埋葬后,此蛇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其间它出现过两次,出来都是到山下水库喝水洗澡,其间也有人亲眼所见,据他们说只看见蛇身,不到头和尾,蛇下来的时候电闪雷鸣,乌云密布,仙翁在此与山下一同龄人结金兰,俗称老庚,据他的后代说,仙翁身高有一米八左右,体瘦白色长胡须,穿青色道服,仙翁在快要入道成仙时就已安排了老庚于某日某时来山洞为他安排后事。
郭真人生前行医治病,处方灵验,针对民间疑难杂症患者带去了福音,后世何氏族人为之修造寺观,立香火,观中有一泉池,泉水清澈见底,终年不干,当时庙宇的建筑十分讲究。
《吕祖三世因果经》中记载,吕祖召集众人,告诉他们说:“我伏察人间,看到很多人都会遭受病殃之苦,须知,有些病用汤药、针灸可治疗的,而有些不行,耗损阳气、会促使短命,若到了这步田地,就算是神医不可治不了!”祖师悲悯众生,为世人开出良方八副,以求根治此类顽疾,只要对症立方、按病下药,勤而行之,则必能扭转乾坤。
一者,孝也
其味甘,性温和,能填骨髓,固本培元,适合事业不顺者,且可延年益寿。
二者,悌也
其味甘咸,性带温,能调血气,滋补心神,适合兄弟不和者,上能济火、下可滋阴。
三者,忠信
其味微辛,能通肺腑,强壮精神,可止咳消痰、生津益气,更能治疗虚证。
四者,仁义
其味甘,性温和,可宽胸益气,治疗虚症,可化腹内毒虫,强筋健骨,生精益寿。
五者,读书
其味苦,性微温,能通心窍,可治眼昏之症,若感腹中空虚,宜早服用,可消鄙气,健脑益智。
六者,家教
其味苦辛,性微寒,久服则馨香悠久,可祛风邪,除外感,四肢血脉畅通,气息调匀,满面红光。
七者,积善
其味甘,性缓温,可宽中益气,亦可通神明,老少皆宜,无禁忌,可延年益寿,强筋健骨,固本培元。
八者,知命
其为淡, 定心,可祛除燥气,消除烦忧,平定心火,虚热难眠者其效甚佳,可安魂魄,令人气定神闲。
此八味神药源于自身,可顺手拈来,持而行之,各种病灾俱除。这些药物无需成本,但以诚字为先,不仅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仙方,亦可调理身体阴阳,虽大病亦可解。
老子曰:“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 ,故能成器长。”
老子把“慈”作为三宝之首。什么是“慈”呢?就是仁慈,也就是仁爱心和同情心。其次是“俭”,就是俭朴,不奢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不露锋芒、不争不夺、谦和卑下。
“不敢”不是不能。能不能是实力,敢不敢是心态。如果要达到这个心态,必须有能为天下先的实力,也就是达到了能为天下先的实力后,心态保持低调和谨慎。老子认为,正因有“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因为当
爱存在的时候,人是最勇敢的,无所畏惧。
正因有“俭”,物质才可能“广厚”。如果一个人不节俭很难有积蓄;一个家庭不节俭很难应对突发的意外;一个家国不节俭,就不能具备雄厚的实力,很难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正因“不敢为天下先”,才可能“成器长”。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所以老子提倡人要有水的精神,水是处下的,水滋润万物而又不和万物相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推崇老子的三宝,修身养性,做个道德高尚的人,达到上善若水,是我们做人追求的终极境界。
分辩“道士”的标准及五传八不传
道士”的标准
开口能讲道:羲黄老庄;盘腿能打坐:内丹修炼;焚 能诵经:经忏科仪;伸手能炼拳:太极;提笔能写字:书法;针药能治病:中医;用念能祈禳:道法。
五传
一传:忠孝知恩者;二传:心气平和者;三传:守道不失者;四传:真以为师者;五传:始终如一者。
八不传
一不传:不忠不孝之人;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三不传:心术不正之人;四不传:鲁莽灭裂之人;五不传:目中无人之人;六不传:无礼无恩之人;七不传:反复无常之人;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