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和石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作品创作是一次将诗意世界凝固成可视形象的探索过程。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经典名篇,拥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通过描写一个不幸的琵琶女的生活遭遇和诗人自身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石雕作品《琵琶行》通过对这首经典名著的重新解读和再创作,在视觉上呈现出了崭新、鲜活、立体的艺术形象。
整个雕塑造型以长方形为主体,削减掉多余装饰元素,使得主体形象更加简洁时尚。琵琶女低头沉思、她手执琵琶轻轻拨动弦音,那略带哀愁却又细腻温柔,仿佛自己内心深处所有的不堪与积郁都倾吐于声乐之间,共鸣着人们失意时所发出来的苍凉呐喊。让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位被岁月沉淀浸染过后,依旧保持从容优雅、高贵妩媚, 她身上弥漫着一种静谧美感与内敛气息。作品跨越了抽象与非抽象表现形式的界限,并将当代和传统语境互相转换,进行艺术元素上的大胆创新与突破,静态与动态、线条与空间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精心考虑和处理,而且整个设计还被赋予了较强的时代感,浅浮雕芦苇和阴刻江月、小船图案,这些元素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整个作品之中,既不显得突兀又极具装饰性,把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定格为可视触摸的立体形象,从而使得这首千古绝唱以全新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石雕作品《琵琶行》并不只是简单地复制原著内容到立体造型中来展示,相反在创作过程中,我对原著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挖掘,并注重将自己对于该诗歌内涵理解注入其中。
作为一名雕塑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提高文学修养,从历史、哲学、诗词歌赋、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并将之融入到雕刻创作中,成为了每位雕塑艺术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其次,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也是非常有益处的。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美学认知和审美标准的理论体系,如“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等。哲学则是启迪思想和灵感最强大的源泉之一。西方哲学注重探究宇宙本质和存在意义等问题,而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与石雕艺术相通。“天人合一”表达出万物互相依存、共同演绎着宇宙之道理,“道法自然”的思想则告诉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塑造形态,并且抓住事物之间本质联系而不仅仅关注表象。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选择题材、构思造型、塑造形态都有指导意义。总之,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过程中, 通过阅读各类书籍积累阅历, 深度探索历史上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无数精华, 并将其进一步注入到自身艺术创作过程当中 , 从而打造出更具价值和内涵丰富的石雕艺术品 。
在铁锤与钢钎敲击声中将文字转化为视觉语言致敬经典!重新演绎了那份凄美动人、含蓄深情之外还带有些许无奈忧伤之感的情怀。“同是天涯沦落人”,每个人都可能会陷入困顿或迷茫之中,“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用理解、关爱、帮助去回报周围那些需要我们帮助或者给予安慰的人。
石雕琵琶女以静默姿态带我们穿越千年前那个遥远的月夜,唤起思考一个关于音乐、爱情、生命的主题。相信在未来岁月里, 它将引领着越来越多的观者去领略和品味白居易那首触动人们心灵的《 琵 琶 行 》! 2024年2月于曲阳
王月明简介: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大师工作委员会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当代雕塑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河北省雕塑技能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保定市雕塑学会副会长
曲阳县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
曲阳县雕塑学会会长
燕赵文化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