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六十辑)「飘舞的剑」(5323辑)

四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丁宝桢终于摆脱了重病的困扰,回到了山东巡抚的职位上。
马蹄声响,疾如鼓点。
丁宝桢骑在奔驰的马背上,虽然他略显消瘦,但那随风飘舞的红色披风,那双闪烁光芒的眼睛和那一幅浓黑的美髯,使他显得英姿飒爽,仿佛三国时代的关云长再世。
紧随在后面的是在他生病期间代行巡抚的文彬。他的大儿子丁体常。还有他的几个属员。
丁宝桢一马当先,众马续后,沿着黄河的大堤飞奔。
他们来到了郓城县候家林黄河决口处。
丁宝桢立马大堤决口的边缘,展眼望去,大堤还是那个已经被冲开了八十多丈宽的决口。整条黄河的洪流全部通过决口,直接泻到大堤南面的辽阔土地上,而大地上除了可以看到村舍农户的屋脊和零零星星的树木以外,一直还是一望无际的汪洋。
丁宝桢回顾身边的文彬:“文大人,还真是你说的,这黄河大决口还真没有任何堵复的行动啊!”
文彬:“我听乔松年说,他已经向朝廷禀报,准备等今年秋后再施工堵复。”
丁宝桢:“什么?要等秋后?”
文彬:“乔松年说,堵复工程浩大,不可草率行事。据说堵复方案已经讨论了几次,还没有定下来呢。”

听到这里,丁宝桢怒不可竭,跳下马来,用马鞭指着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什么方案会久拖不决?分明是还想让这黄河水再淹一年!分明是还想让百万百姓再苦难一年!乔松年呐,乔松年!误国害民的就是你这么一种昏庸狗官!”
文彬也跳下马来:“抚台大人,我也觉得乔松年这样拖延时间不对,可是……”
丁宝桢:“可是,你又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也就不管了是不是?文彬呀文彬,当官不为民作主,你还当什么官?明明知道乔松年这样拖延不对,你却是不管不问!我问你,为什么不来对我讲一下呀?”
文彬:“大人一直病体衰弱,谌夫人要我无论什么事都不要对你讲,所以……”
丁宝桢:“妇人之见你也听从!我们回去!去找他乔松年论理!”
丁宝桢一跃上了马,也不对谁打什么招呼,就扬鞭催马,飞奔在前了。
文彬慌忙不迭地也上了马,边扬鞭边叫:“抚台大人,你慢点呀——”
丁体常和众属员也跟着扬鞭催马奔驰。
丁宝桢、文彬、丁体常和众属员打马回到了济南,一直来到了河督衙门。

丁体常率先下马,走到门房面前:“请禀报河督大人,就说山东巡抚丁宝桢来了。”
门房进去了一会,河督府一个师爷迎了出来,对丁宝桢拱手道:“不知抚台大人驾到,有失远迎了。”
丁宝桢怒火正旺:“废话少说,你们大人呢?”
师爷:“乔大人与他远来的朋友上泰山去了。”
丁宝桢:“什么时候去的?”
师爷:“已经去三天了。”
丁宝桢:“什么时候回来?”
师爷:“乔大人说过,他还要陪那朋友去曲阜,游孔庙,拜孔圣人。”
丁宝桢:“哼哼!这种时候,放着该办的大事不办,好意思厚着脸皮去拜孔圣人。就不怕玷污了孔圣人的清净之地!”
师爷:“此情还望抚台大人宽宥,乔大人回来之时会到府上向抚台大人请安的。”
丁宝桢一跃上马:“不找他了,我们走!”率先打马奔走。
众人也紧随其后打马奔走。
丁宝桢坐在公案上,余怒未息,喘着粗气。良久,才对一旁的师爷吩咐:“拟写一份奏章!”

师爷象以往一样,也不回话,坐到誊写位上,揭开了砚台盖子,略一伸笔调墨,才将目光向着丁宝桢。
丁宝桢以缓慢的速度口述:“奉旨巡抚山东地方丁宝桢,为郓城县候家林黄河大决口,至今未得堵复,请求自效事。前奏同治十年八月七日所发大水,已造成曹州以下沿运河数百里地面尽成泽国,东省灾民多达百万,蒙皇太后、皇上恩眷,截留漕运船粮赈济百姓,方能活命。不意臣身染沉疴,又蒙恩准疗养三月。而今业已康复,特先叩谢天恩。而今臣已如期复任,方知候家林黄河大决口依旧,百万黎民无家可归,无地可种,无业可操,更无赋税可纳。查河督乔松年,有违圣命,数月间一直漠视堵复大事,迟迟不定堵复方案,竟至妄禀想等秋后才去堵复。其结果自然是还让这黄河水再淹一年,还让百万百姓再苦难一年,让国家又多花钱赈灾一年。如此误国害民之举,是可忍孰不可忍!臣蒙皇恩浩荡,巡抚东省,自当为保民利民所用。故恳求降旨让臣担起堵复之任。臣当为之尽心竭力,定要在今年春种之前将河堵复,若逾期而不达,甘受重责。”
师爷果然是位动作敏捷之人,丁宝桢读完他也写完了。
丁宝桢接过写成的奏章看了,吩咐道:“就这样,送了吧。”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