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五十九辑)「飘舞的剑」(5304辑)
三
丁宝桢病榻前,谌夫人和儿子丁体常、丁体勤和义女丁体娟以及巡抚衙门郭师爷守候在有一旁。济南城中最好的大夫也一直坐在丁宝桢的床头,按着他的手腕把脉,仿佛没有离开过一样。
丁宝桢醒过来了,略一皱眉:“郭师爷。”
郭师爷:“卑职在。”
丁宝桢:“准备纸笔,拟写奏折。”
郭师爷:“卑职知道抚台大人需要,早就准备好了。”
丁宝桢缓慢地口述:“奉旨巡抚山东地方丁宝桢,为郓城县候家林黄河大决口,救助灾民事。前奏同治十年八月七日所发大水,至今已造成曹州以下沿运河数百里地面尽成泽国,东省灾民多达百万,尽皆孤体逃生、空无一物,无不嗷嗷待哺。灾区诸府州县库粮亦已毁损,唯济南及少量州县亦存粮有限。实难解民之危。臣思之再三,唯有就近截留运河漕运船粮,以便布点设置粥棚赈济灾民。乞皇太后、皇上准臣如此行事,臣及万民感激万分。”
等郭师爷写完,丁宝桢复看了一遍,递给郭师爷,吩咐:“叫人快送。”
郭师爷出去后,丁宝桢对子女们说:“老大、老二、老五,马上就要抽官府的人下去组织和管理粥棚,你们都去吧。”
丁体常:“老二和我下去,五妹就不去了吧,一则五妹年龄小担当不了,再则也要留下来,父亲有什么事要办的时候她可以去办。”
丁宝桢:“都去,都去……”话未说完,又晕了过去。
众人一片声叫唤。
大夫手忙脚乱地给丁宝桢扎银针。一回儿,丁宝桢才醒了过来。但是力衰气弱,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谌夫人:“这怎么办,怎么办呀……”
大夫:“抚台大人这病,不只是伤风太重,恐怕还有原先潜伏的什么病,只怕一时难得医好了。”
谌夫人:“不管是什么病,只有找你们当大夫的,如果你一人不行的话,你再找其他的大夫一起来商量着看看,反正你们也知道他当巡抚的为国为民,就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就凭这一点,你们也要千方百计医好他。”
大夫:“夫人的话小医记住了,我还真该去找几个同行朋友来会诊一下呢。夫人,我去去就来。”
谌夫人:“你去吧,快找几位大夫来。”
丁宝桢看见丁体常兄弟俩还在床边,竭尽全力地说:“你们……你们……还不去……去吗?”
丁体常、丁体勤:“父亲,我们不忍心丢下你不管……”没有说完就不说了,因为,父亲病体虽然一动不动,那双眼睛却在冒火!

谌夫人:“你们俩弟兄还是去吧,这里有我和五妹在照料,放心吧。”
丁体常、丁体勤:“父亲,我们听从你的吩咐,走了。”
丁宝桢说不出话了,只是对两个儿子微微地点了点头。
谌夫人:“郭师爷,请你给我再写个奏章,就说山东巡抚丁宝桢因察看洪灾而得重病,再也不能做事,想请皇太后、皇上开恩让丁宝桢回家乡贵州平远养病。快写,写好了就派人送去。”
郭师爷奋笔疾书。
信使骑着快马出了京城,沿着运河,沿着驿道飞奔。
信使驰马进了济南城,直奔巡抚司衙门。
信使将一个黄色的布卷一直送到丁宝桢的病榻。
丁体娟知道是一道诏书,忙叫人焚起香来,才打开黄布卷,取出诏书,递给了郭师爷。
郭师爷挨近丁宝桢,大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山东郓城黄河决口,百万黎民尽为洪水所困,朕心甚忧。有抚臣丁宝桢急民之所急,深入灾区救助百姓,顶风冒雨,昼夜辛劳,不幸伤风引发旧疾,病势日重,不能理事。因此该抚臣疏奏告假回籍调理休养。朕思抚臣时当壮岁,偶感风寒,虽引发旧疾,亦非大碍;何况该抚臣家乡黔省路途遥远,行去不易,缺医少药,反不利该抚臣治病疗养。更兼东省灾情甚重,百事待理,尚需该抚臣稍愈后继续理事。着赏假三月,寻良医着意治疗,勿庸他想。其间东省政事由文彬代理,务必体恤灾民疾苦,为民解难,按前奏所请,准将运河漕运船粮拨给东省赈济灾民。治河事务自应由河督乔松年承担,洪水过后,务必作出方案,及早治理。钦此!
病榻上的丁宝桢以微弱的声音吐字:“臣谢主隆恩……”
稍微喘息之后,丁宝桢:“快请文彬文大人、乔松年乔大人……”
文彬和乔松年来了。两人看过圣旨之后,文彬:“抚台大人你就好好休息吧,文彬不才,唯有百事皆按大人前例办理。”
乔松年:“抚台大人放心,松年定按旨意办好治河之事。”
丁宝桢满意他们的回答,但他现在只能做到的就只有微微地点头。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